泄泻
发布: 2010-12-14 23:37 | 作者: 仙人掌 | 来源: 北美中医网--www.natcm.com
【证候特征】
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,或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清稀;或便次不多,但粪质清稀,甚如水状;或大便稀薄,完谷不化。常兼有脘腹不适,食少纯呆,小便不利等症状,多由外感寒热湿邪、内伤饮食情志、脏腑失调等形成脾虚湿盛而致泻。暴泻多起病急,变化快,泻下急迫,泻下量多,多为外邪所致;久泻则起病缓,变化慢,泻下势缓,泻出量少,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,常因饮食、情志、劳倦而诱发,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而成。
【病因病机】
1.感受外邪 以暑、湿、寒、热较为常见,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泻者最多,因脾喜燥而恶湿,外来湿邪,最易困阻脾土,以致升降失职,清浊不分,水谷混杂而下发生泄泻,故有“湿多成五泄”之说。寒邪和暑热之邪,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,亦能直接损伤脾胃,使脾胃功能障碍,引起泄泻,但多夹湿邪。暑湿、寒湿、湿热为患,即所谓"无湿不成泻",故《杂病源流犀烛·泄泻源流》说:“湿盛则飨泄,乃独由于湿耳。不知风寒热虚,虽皆能为病,苟脾强无湿,四者均不得而干之,何自成泄?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木同,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。”
2.饮食所伤 或饮食过量,停滞不化;或恣食肥甘,湿热内蕴;或过食生冷,寒邪伤中;或误食不洁,损伤脾胃,化生食滞、寒湿、湿热之邪,致运化失职,升降失调,而发生泄泻。正如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所说:“若饮食失节,起居不时,以致脾胃受伤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精华之气不能输化,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。”
3.情志失调 烦恼郁怒,肝气不舒,横逆克脾,脾失健运,升降失调;或忧郁思虑,脾气不运,土虚木乘,升降失职;或素体脾虚,逢怒进食,更伤脾土,而成泄泻。正如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曰:“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,必先以怒时夹食,致伤脾胃,故但有所犯,即随触而发,此肝脾二脏之病也。盖以肝木克土,脾气受伤而然。”
4.脾胃虚弱 长期饮食不节,饥饱失调,或劳倦内伤,或久病体虚,或素体脾胃虚弱,不能受纳水谷、运化精微,聚水成湿,积谷为滞,湿滞内生,清浊不分,混杂而下,遂成泄泻。如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曰:“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。”
5.命门火衰 或年老体弱,肾气不足;或久病之后,肾阳受损;或房室无度,命门火衰,脾失温煦,运化失职,水谷不化,而成泄泻。且肾为胃之关,主司二便,若肾气不足,关门不利,则大便下泄。如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曰:“肾为胃关,开窍于二阴,所以二便之开闭,皆肾脏之所主,今肾中阳气不足,则命门火衰,而阴寒独盛,故于子丑五更之后,当阳气未复,阴气盛极之时,即令人洞泄不止也。”
泄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,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,内伤饮食情志、脏腑失调皆可致泻。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,湿为阴邪,易困脾土,运化不利,升降失职,水湿清浊不分,混杂而下,而成泄泻,其他诸多邪气需与湿气兼夹,方易成泻。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,脾主运化升清,脾气虚弱,清气不升,化生内湿,清气在下,则生泄泻。其他脏腑只有影响脾之运化,才可能致泻。另外,外邪与内伤,外湿与内湿之间常密不可分,外湿最易伤脾,脾虚又生内湿,均可形成牌虚湿盛,此乃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。泄泻的病位在肠,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。若脾胃运化失司,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,大肠无法传导变化,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合污而下,发生泄泻。然而脾气之升降又与肝气之疏泄有关,着肝郁气滞,横逆犯脾,则升降失职,清浊不分,发生泄泻;脾胃之运化又与肾阳之温煦有关,若肾阳不足,失于温煦,则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,而成泄泻。可见本病证的发生尚与肝、肾有密切关系。
【诊断】
1.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。或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情稀;或次数不多,粪质清稀,甚则如水状;或完谷不化。
2.常兼有腹胀腹痛,起病或急或缓,常先有腹痛,旋即泄泻,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,多由寒热、饮食、情志等因素诱发。
3.大便常规、大便细菌培养、结肠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。
【鉴别诊断】
1.痢疾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、粪质稀薄的病狂。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,粪质稀演,甚则如水样,或完谷不化为主证,大便不挟有脓血,也无里急后重,腹痛或有或无。而痢疾以腹痛,里急后重,便下赤白脓血为主证。
2.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证,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,变化迅速,病情凶险,起病时先突然腹痛,继则吐泻交作,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,气味酸腐热臭;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,或如米泔,常伴恶寒、发热,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,津液耗伤,迅速消瘦,或发生转筋,腹中绞痛;若吐泻剧烈,则见面色苍白,目眶凹陷,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。
【辨证施治】
1.寒湿泄泻
症状:泄泻清稀,甚如水样,腹痛肠鸣,脘闷食少,苔白腻,脉濡缓。若兼外感风寒,则恶寒发热头痛,肢体酸痛,苔薄白,脉浮。
治法:芳香化湿,解表散寒。
方药:藿香正气散。 方中藿香辛温散寒,芳香化湿,白术、茯苓、陈皮、半夏健脾除湿,厚朴、大腹皮理气除满,紫苏、白芷解表散寒。若表邪偏重,寒热身痛,可加荆芥、防风,或用荆防败毒散;若湿邪偏重,腹满肠鸣,小便不利,可用胃苓汤健脾利湿;若寒重于湿,腹胀冷痛者,可用理中丸加昧。还可辨证选用纯阳正气丸、五苓散等。
2.湿热泄泻
症状:泄泻腹痛,泻下急迫,或泻而不爽,粪色黄褐,气味臭秽,肛门灼热,烦热口渴,小便短黄,苔黄腻,脉滑数或濡数。
治法:清热利湿。
方药:葛根黄芩黄连场。 该方是治疗湿热泄泻的常用方剂。方中葛根解肌清热,煨用能升清止泻;黄芩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;甘草甘缓和中。若偏湿重宜加薏苡仁、厚朴;挟食滞者加神曲、山楂、麦芽;如有发热、头痛、脉浮等风热表证,可加金银花、连翘、薄荷;如在夏暑期间,证见发热头重,烦渴自汗,小便短赤,脉濡数等,是暑湿入侵,表里同病,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,利湿止泻。还可辨证选用平胃散、清中汤等。
3.伤食泄泻
症状:腹痛肠鸣,泻下粪便,臭如败卵,泻后痛减,脘腹胀满,嗳腐酸臭,不思饮食,苔垢浊或厚腻,脉滑。
治法:消食导滞。
方药:保和丸。方中神曲、山楂、莱菔子消食和胃,半夏、陈皮和胃降逆,茯苓健脾祛湿,连翘清热散结。若食滞较重,脘腹胀满,可因势利导,据“通因通用”的原则,用枳实导滞丸,以大黄、枳实为主,推荡积滞,使邪有出路,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。还可辨证选用小承气汤、木香摈榔丸等。
4.肝郁泄泻
症状:素有胸胁胀闷,暖气食少,每因抑郁恼怒,或情绪紧张之时,发生腹痛泄泻,腹中雷鸣,攻窜作痛,矢气频作,舌淡红,脉弦。
治法:抑肝扶脾。
方药:痛泻要方。 方中白芍养血柔肝,白术健脾补虚,陈皮理气醒脾,防风升清止泻。若肝郁气滞,胸胁院腹胀痛者,可加柴胡、枳壳、香附;若脾虚明显,神疲食少者,加黄芪、党参、扁豆;若久泻不止,可加酸收之品,如乌梅、诃子等。
5.脾虚泄泻
症状:大便时清时泻,迁延反复,完谷不化,饮食减少,食后脘闷不舒,稍进油腻食物,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,面色萎黄,神疲倦怠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治法:健脾益气。
方药:参苓白术散。 方中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气,砂仁、陈皮、桔梗、扁豆、山药、莲子肉、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。若脾阳虚衰,阴寒内盛,亦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;若久泻不愈,中气下陷,而兼有脱肛者,可用补中益气汤,并重用黄芪、党参以益气升清,健脾止泻。还可以辨证选用升阳益胃汤、黄芪建中场等。
6.肾虚泄泻
症状:黎明之前脐腹作痛,肠鸣即泻,泻下完谷,泻后则安,形寒肢冷,腰膝疲软,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
治法:温补脾肾,固涩止泻。
方药:四神丸。 方中补骨脂温阳补肾,吴茱萸温中散寒,肉豆蔻、五味子收涩止泻。可加附子、炮姜温补脾肾。若年老体弱,久泻不止,中气下陷,加黄芪、党参、白术益气健脾,亦可合桃花场固涩止泻。还可以辨证选用右归丸、肾气丸等。
【转归预后】
泄泻的转归,暴泻、久泻有别。
暴泻的转归有三:一是治愈;二是暴泻无度,伤阴耗气,很快造成亡阴亡阳之变;三是少数病人,初因暴泻,或因失治,或治不对证,迁延日久,由实转虚,变为久泻。
久泻的转归也有三:一是久泻病人经过治疗获愈;二是少数病人由于反复泄泻,导致脾虚,甚至可见纳呆、坠胀、消瘦等中气下陷之症;三是久泻脾虚进一步发展,致肾阳虚,而成脾肾俱虚泄泻无度,此时则病情趋向重笃。泄泻是一个常见病证,除部分暴泻急剧,导致气阴两衰,或久泻脾肾衰败,造成亡阴亡阳之变外,一般正确治疗,多能获愈,预后良好。
【预防与调摄】
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,不饮生水,不食生冷瓜果;居处冷暖适宜;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。
对急性泄泻患者嘱其每次大便后用软纸轻轻擦拭肛门并用温水清洗,以免肛门发生感染,粘膜溃破。
对重度泄泻者,应注意防止津液亏损,及时补充体液。泄泻痊愈后还应注意饮食调养、精神调养和体育锻炼,防止复发。
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,或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清稀;或便次不多,但粪质清稀,甚如水状;或大便稀薄,完谷不化。常兼有脘腹不适,食少纯呆,小便不利等症状,多由外感寒热湿邪、内伤饮食情志、脏腑失调等形成脾虚湿盛而致泻。暴泻多起病急,变化快,泻下急迫,泻下量多,多为外邪所致;久泻则起病缓,变化慢,泻下势缓,泻出量少,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,常因饮食、情志、劳倦而诱发,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而成。
【病因病机】
1.感受外邪 以暑、湿、寒、热较为常见,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泻者最多,因脾喜燥而恶湿,外来湿邪,最易困阻脾土,以致升降失职,清浊不分,水谷混杂而下发生泄泻,故有“湿多成五泄”之说。寒邪和暑热之邪,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,亦能直接损伤脾胃,使脾胃功能障碍,引起泄泻,但多夹湿邪。暑湿、寒湿、湿热为患,即所谓"无湿不成泻",故《杂病源流犀烛·泄泻源流》说:“湿盛则飨泄,乃独由于湿耳。不知风寒热虚,虽皆能为病,苟脾强无湿,四者均不得而干之,何自成泄?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木同,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。”
2.饮食所伤 或饮食过量,停滞不化;或恣食肥甘,湿热内蕴;或过食生冷,寒邪伤中;或误食不洁,损伤脾胃,化生食滞、寒湿、湿热之邪,致运化失职,升降失调,而发生泄泻。正如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所说:“若饮食失节,起居不时,以致脾胃受伤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精华之气不能输化,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。”
3.情志失调 烦恼郁怒,肝气不舒,横逆克脾,脾失健运,升降失调;或忧郁思虑,脾气不运,土虚木乘,升降失职;或素体脾虚,逢怒进食,更伤脾土,而成泄泻。正如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曰:“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,必先以怒时夹食,致伤脾胃,故但有所犯,即随触而发,此肝脾二脏之病也。盖以肝木克土,脾气受伤而然。”
4.脾胃虚弱 长期饮食不节,饥饱失调,或劳倦内伤,或久病体虚,或素体脾胃虚弱,不能受纳水谷、运化精微,聚水成湿,积谷为滞,湿滞内生,清浊不分,混杂而下,遂成泄泻。如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曰:“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。”
5.命门火衰 或年老体弱,肾气不足;或久病之后,肾阳受损;或房室无度,命门火衰,脾失温煦,运化失职,水谷不化,而成泄泻。且肾为胃之关,主司二便,若肾气不足,关门不利,则大便下泄。如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曰:“肾为胃关,开窍于二阴,所以二便之开闭,皆肾脏之所主,今肾中阳气不足,则命门火衰,而阴寒独盛,故于子丑五更之后,当阳气未复,阴气盛极之时,即令人洞泄不止也。”
泄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,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,内伤饮食情志、脏腑失调皆可致泻。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,湿为阴邪,易困脾土,运化不利,升降失职,水湿清浊不分,混杂而下,而成泄泻,其他诸多邪气需与湿气兼夹,方易成泻。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,脾主运化升清,脾气虚弱,清气不升,化生内湿,清气在下,则生泄泻。其他脏腑只有影响脾之运化,才可能致泻。另外,外邪与内伤,外湿与内湿之间常密不可分,外湿最易伤脾,脾虚又生内湿,均可形成牌虚湿盛,此乃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。泄泻的病位在肠,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。若脾胃运化失司,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,大肠无法传导变化,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合污而下,发生泄泻。然而脾气之升降又与肝气之疏泄有关,着肝郁气滞,横逆犯脾,则升降失职,清浊不分,发生泄泻;脾胃之运化又与肾阳之温煦有关,若肾阳不足,失于温煦,则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,而成泄泻。可见本病证的发生尚与肝、肾有密切关系。
【诊断】
1.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。或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情稀;或次数不多,粪质清稀,甚则如水状;或完谷不化。
2.常兼有腹胀腹痛,起病或急或缓,常先有腹痛,旋即泄泻,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,多由寒热、饮食、情志等因素诱发。
3.大便常规、大便细菌培养、结肠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。
【鉴别诊断】
1.痢疾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、粪质稀薄的病狂。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,粪质稀演,甚则如水样,或完谷不化为主证,大便不挟有脓血,也无里急后重,腹痛或有或无。而痢疾以腹痛,里急后重,便下赤白脓血为主证。
2.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证,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,变化迅速,病情凶险,起病时先突然腹痛,继则吐泻交作,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,气味酸腐热臭;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,或如米泔,常伴恶寒、发热,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,津液耗伤,迅速消瘦,或发生转筋,腹中绞痛;若吐泻剧烈,则见面色苍白,目眶凹陷,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。
【辨证施治】
1.寒湿泄泻
症状:泄泻清稀,甚如水样,腹痛肠鸣,脘闷食少,苔白腻,脉濡缓。若兼外感风寒,则恶寒发热头痛,肢体酸痛,苔薄白,脉浮。
治法:芳香化湿,解表散寒。
方药:藿香正气散。 方中藿香辛温散寒,芳香化湿,白术、茯苓、陈皮、半夏健脾除湿,厚朴、大腹皮理气除满,紫苏、白芷解表散寒。若表邪偏重,寒热身痛,可加荆芥、防风,或用荆防败毒散;若湿邪偏重,腹满肠鸣,小便不利,可用胃苓汤健脾利湿;若寒重于湿,腹胀冷痛者,可用理中丸加昧。还可辨证选用纯阳正气丸、五苓散等。
2.湿热泄泻
症状:泄泻腹痛,泻下急迫,或泻而不爽,粪色黄褐,气味臭秽,肛门灼热,烦热口渴,小便短黄,苔黄腻,脉滑数或濡数。
治法:清热利湿。
方药:葛根黄芩黄连场。 该方是治疗湿热泄泻的常用方剂。方中葛根解肌清热,煨用能升清止泻;黄芩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;甘草甘缓和中。若偏湿重宜加薏苡仁、厚朴;挟食滞者加神曲、山楂、麦芽;如有发热、头痛、脉浮等风热表证,可加金银花、连翘、薄荷;如在夏暑期间,证见发热头重,烦渴自汗,小便短赤,脉濡数等,是暑湿入侵,表里同病,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,利湿止泻。还可辨证选用平胃散、清中汤等。
3.伤食泄泻
症状:腹痛肠鸣,泻下粪便,臭如败卵,泻后痛减,脘腹胀满,嗳腐酸臭,不思饮食,苔垢浊或厚腻,脉滑。
治法:消食导滞。
方药:保和丸。方中神曲、山楂、莱菔子消食和胃,半夏、陈皮和胃降逆,茯苓健脾祛湿,连翘清热散结。若食滞较重,脘腹胀满,可因势利导,据“通因通用”的原则,用枳实导滞丸,以大黄、枳实为主,推荡积滞,使邪有出路,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。还可辨证选用小承气汤、木香摈榔丸等。
4.肝郁泄泻
症状:素有胸胁胀闷,暖气食少,每因抑郁恼怒,或情绪紧张之时,发生腹痛泄泻,腹中雷鸣,攻窜作痛,矢气频作,舌淡红,脉弦。
治法:抑肝扶脾。
方药:痛泻要方。 方中白芍养血柔肝,白术健脾补虚,陈皮理气醒脾,防风升清止泻。若肝郁气滞,胸胁院腹胀痛者,可加柴胡、枳壳、香附;若脾虚明显,神疲食少者,加黄芪、党参、扁豆;若久泻不止,可加酸收之品,如乌梅、诃子等。
5.脾虚泄泻
症状:大便时清时泻,迁延反复,完谷不化,饮食减少,食后脘闷不舒,稍进油腻食物,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,面色萎黄,神疲倦怠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治法:健脾益气。
方药:参苓白术散。 方中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气,砂仁、陈皮、桔梗、扁豆、山药、莲子肉、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。若脾阳虚衰,阴寒内盛,亦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;若久泻不愈,中气下陷,而兼有脱肛者,可用补中益气汤,并重用黄芪、党参以益气升清,健脾止泻。还可以辨证选用升阳益胃汤、黄芪建中场等。
6.肾虚泄泻
症状:黎明之前脐腹作痛,肠鸣即泻,泻下完谷,泻后则安,形寒肢冷,腰膝疲软,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
治法:温补脾肾,固涩止泻。
方药:四神丸。 方中补骨脂温阳补肾,吴茱萸温中散寒,肉豆蔻、五味子收涩止泻。可加附子、炮姜温补脾肾。若年老体弱,久泻不止,中气下陷,加黄芪、党参、白术益气健脾,亦可合桃花场固涩止泻。还可以辨证选用右归丸、肾气丸等。
【转归预后】
泄泻的转归,暴泻、久泻有别。
暴泻的转归有三:一是治愈;二是暴泻无度,伤阴耗气,很快造成亡阴亡阳之变;三是少数病人,初因暴泻,或因失治,或治不对证,迁延日久,由实转虚,变为久泻。
久泻的转归也有三:一是久泻病人经过治疗获愈;二是少数病人由于反复泄泻,导致脾虚,甚至可见纳呆、坠胀、消瘦等中气下陷之症;三是久泻脾虚进一步发展,致肾阳虚,而成脾肾俱虚泄泻无度,此时则病情趋向重笃。泄泻是一个常见病证,除部分暴泻急剧,导致气阴两衰,或久泻脾肾衰败,造成亡阴亡阳之变外,一般正确治疗,多能获愈,预后良好。
【预防与调摄】
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,不饮生水,不食生冷瓜果;居处冷暖适宜;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。
对急性泄泻患者嘱其每次大便后用软纸轻轻擦拭肛门并用温水清洗,以免肛门发生感染,粘膜溃破。
对重度泄泻者,应注意防止津液亏损,及时补充体液。泄泻痊愈后还应注意饮食调养、精神调养和体育锻炼,防止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