狼山谒骆宾王墓

发布: 2011-10-14 03:36 | 作者: waka417888 | 来源: 北美中医网--www.natcm.com

“鹅、鹅、鹅,曲项向天歌,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”相信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伴随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度过的。神童骆宾王七岁作《咏鹅》,百世流芳,令人叹为观止。然其时运不济,命途多舛,宦海浮沉,兵败逃亡下落不明,成为千古之谜。南通之行,有幸到狼山拜谒了骆宾王墓。

  狼山位于南通市南郊,毗邻长江,海拔不过百余米,但在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可谓一枝独秀,许是造物主善解人意,给人们留了一个制高点,眺望滚滚长江东流水奔涌入大海。于我而言,游狼山,实为拜谒骆宾王墓。随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拾级而上,不经意间,蓦地看见一座冷僻的坟墓,墓碑上赫然刻着五字:“唐骆宾王墓”!尽管慕名而来,始料未及的是骆宾王墓竟然就在入山之门旁不起眼的山脚下,更没想到居然还与其他两位古人共处。伴骆宾王墓左右的,一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僚属金应墓,另一是清《通州五山全志》编纂者刘南庐的墓,三墓稍上还有朝鲜爱国诗人金沧江之墓,可谓名人荟萃。趋近拜谒,不禁肃然起敬。レザーバッグ墓前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块碑刻之外,墓基几乎全为萋萋芳草和林阴覆盖,很难分清墓葬所在。引人注目的倒是路边的那座高大的三门花岗石牌坊,镌刻着一幅笔力遒劲的楹联:“碑掘黄泥五山牌壤栖 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”,历尽风雨剥蚀,给人以岁月沧桑之感,引发人们对骆宾王当年怏怏失志、形销骨立的遐想。“千秋万岁名,寂寞身后事”,如今,一切已灰飞烟灭,一切已回复平静,历史的蒸发、沉淀与结晶势在必然。“粪土当年万户侯”,“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”,此时此刻,我又不由得为诗人骆宾王感到庆幸,这位“少年落魄、薄宦沉沦,始以贡疏被愆,继因草檄亡命”的一代人杰,能长眠在这风光旖旎的紫琅山麓,让后人驻足凭吊,也算是死后哀荣了。

  骆宾王自小极负文名,但仕途不济,壮志难酬。武则天即位后,已垂暮之年的骆宾王随扬州刺史徐敬业起兵反周,掌管文书机要,凭借品性的刚烈、诗心的雷霆,撰写了著名的《讨武?檄》。檄文言辞犀利,气势恢宏,痛快淋漓,历数武则天的诸多罪状,“旬日闻得胜兵十万”。传说武则天读了檄文后不但不生气,反而拍案叫绝,指责当朝宰相漏用人才。骆宾王檄文虽壮,无奈徐敬业的军队实力悬殊,很快土崩瓦解,徐敬业被杀,骆宾王下落不明……
  “烈骨销香灵不灭,霸才落魄事多奇”,历来关于骆宾王的下落莫衷一是,勾勒出谜一样的骆宾王。人心向善,千百年来,多情善良的人们宁愿相信骆宾王自兵败后隐姓埋名,流亡他乡,于是演绎出许许多多版本的凄丽婉恻的传说。灵隐为僧说流传最广,事出唐人孟?的《本事诗·征异》,说扬州兵败若干年后,诗人宋之问在被贬职江南的路上,夜游灵隐寺,诗兴大发,脱口而出首联:“鹫岭郁??,龙宫锁寂寥。”反复吟诵,苦无后联,有老僧续曰:“楼观沧海日,门听浙江潮。”宋之问愕然,欲拜访,老僧已不见踪影。寻问寺僧,方知续诗者竟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!对于骆宾王的归宿,大多数人倾向于灵隐为僧一说,估计都是被这个借“诗”还魂的故事感染的。

  骆宾王的墓直到明末才被发现。据史料记载:明正德年间,通州府治下一曹姓农民在城北黄泥口开荒掘地,发现一块刻有“唐骆宾王之墓”的碑石,棺内还有尸骨,曹某随后加以掩埋。清乾隆十三年,闽处士刘名芳(字南庐)编纂《通州五山全志》,闻听此事,历经艰难访得骆宾王墓地,请命于董姓太守,这位地方政要对骆宾王一生遭际深为慨叹,惺惺相惜,遂将其骸骨迁葬于狼山脚下。一代文雄,从此长眠狼山。

  骆宾王的下落已成为历史悬念,南通、骆宾王的故乡义乌等地的骆宾王墓到底哪一处才是他的最终归宿,尚无定论。退而言之,即便都是衣冠冢或纪念冢,但其历史文化的蕴意也不容低估,它是文化意义上的一个鲜亮的坐标点。每个个体生命都是“开弓没有回头箭”,骆宾王也不例外,但其凭借传奇一生,成为历史的集体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