痞满
发布: 2010-12-14 23:24 | 作者: 仙人掌 | 来源: 北美中医网--www.natcm.com
【证候特征】
胃痞部位在心下胃脘,以自觉痞满不舒,闷塞不痛为主症,按之柔软,触之无形,压之无痛,望无胀大,且常伴有胸隔满闷,得食则胀,嗳气则舒。多为慢性起病,时轻时重,反复发作,缠绵难愈。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、情志、起居、冷暖等诱因有关,乃中焦气机阻滞,升降失和而成。临床有实痞与虚痞之分。如痞满不减,按之则甚,食后加重则为实;脘闷时减,按之稍舒,不欲进食则为虚。
【病因病机】
1.表邪入里 外邪侵袭肌表,治疗不得其法,滥施攻里泻下,脾胃受损,外邪乘虚内陷入里,结于心下胃脘,阻塞中焦气机,升降失司,遂成痞满。如《伤寒论》云:“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则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。”
2.食滞中阻 或暴饮暴食,或恣食生冷,或食谷不化,阻滞胃院,痞塞不通,发生痞满。如《伤寒论》云:“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喷食臭。”“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。”
3.痰湿阻滞 脾胃失健,水湿不化,酿生痰浊,痰气交阻,中焦气机不利,升降失司,而成痞满。如《兰室秘藏·中满腹胀》曰:“脾湿有余,腹满食不化。”
4.七情失和 多思则气结,暴怒则气逆,悲优则气郁,惊恐则气乱等等,造成气机逆乱,升降失职。其中尤以肝郁气滞,横逆犯脾,肝脾不和,气机郁滞而成之痞满多见。如《景岳全书·痞满》有:“怒气暴伤,肝气未平而痞。”
5.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,中气不足,或饥饱不匀,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健运失职,气机不利,而生痞满。如《兰室秘藏·中满腹胀》曰:“或多食寒凉,及脾胃久虚之人,胃中寒则胀满,或脏寒生满病。”
胃痞的成因有虚实之分,实即实邪内阻,包括外邪入里,食滞中阻与痰湿阻滞;虚即中虚不运,贵之脾胃虚弱。实邪所以内阻,多与中虚不运,升降无力有关,反之,中焦转运无力,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,两者常常互为因果,如脾胃虚弱,健运失司,既可停湿生饮,又可食滞内停;而实邪内阻,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,终致虚实夹杂。另外,各种病邪之间,亦可互相影响,使实者愈实,虚者愈虚,正虚邪实,虚实夹杂,各因相兼,互相转化,是痞证的病机特点。
脾胃同居中焦,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,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。或为病邪所阻,或为脾胃之虚,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,中焦痞塞不畅而发生胃痞。可见痞满的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脾胃,正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所云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当然,除脾胃之外,中焦气机之调畅,尚赖肝气之条达,若肝气郁结,最易克脾犯胃而导致中焦气机不利,发生胃脘痞满。总之,痞满病位在胃脘,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,以中焦气机不利,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。
【诊断】
1.痞满以胃脘部痞塞,满闷不舒为主症,并有按之柔软,压之不痛,望无胀形的特点。
2.起病缓慢,时轻时重,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。
3.发病常与饮食、情志、起居、寒温等诱因有关。
4.上消化道X线检查、胃液分析、纤维胃镜检查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。
5.需除外胃癌,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痞病症状。
【鉴别诊断】
1.胃痛 与痞满病位均在胃脘部,且胃痛常兼胀满,痞满时有隐痛,应加以鉴别。胃痛以疼痛为主,痞满以满闷为主;胀甚者属胃痛,满剧者属痞满;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,痞满者则压之无痛;胃痛起病可急,痞满发病较缓。然而就症状而言,胃痛与痞满常同时出现,或在胃病的某一阶段表现程度不同,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辨证依据。
2.鼓胀 与痞满同为腹部病证,且均有胀满之苦,但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,痞满则自觉满闷,外无胀大之形;鼓胀病在大腹,或有形或无形,痞满痞病在胃脘,均为无形;鼓胀按之腹皮急,痞满按之柔软。《证治汇补·痞满》:“痞与胀满不同,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,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。”
3.胸痹心痛 痞满常兼有胸隔不适,胸痹偶有脘腹不舒。但胸痹属胸阳痹阻,心脉瘀阻,心脉失养为患,以胸痛,胸闷,短气为主症,而痞满则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职所致,以胃脘满闷为主症,当然,老年人突然出现胃脘痞满,应警惕真心痛的发生,而痞满出现胸隔痞塞,满闷不舒则属兼症。
【辨证施治】
一、实痞
1.邪热内陷
症状: 胃脘痞满,灼热急迫,按之满甚,心中烦热,咽干口燥,渴喜饮冷,身热汗出,大便干结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
治法:泻热消痞,和胃开结。
方药:大黄黄连泻心汤。 方中大黄泻热和胃开结,黄连清泻胃火,使邪热得除,痞气自消。可酌加枳实、厚朴、木香等以助行气消痞之力。
2.饮食停滞
症状:脘腹满闷,痞塞不舒,按之尤甚,嗳腐吞酸,恶心呕吐,厌食,大便不调,苔厚腻,脉弦滑。
治法:消食和胃,行气消痞。
方药:保和丸。方中山楂、神曲、莱菔子消食导滞,半夏、陈皮行气开结,茯苓健脾利湿,共奏食滞消、胃气和、痞满除之效。若食积较重,脘腹胀满者,可加枳实、厚朴;若食积化热,大便秘结者,可加大黄、槟榔;若食积脾虚,大便溏薄者,可加白术、黄芪。尚可选用大安丸、平胃散、枳术丸、枳实导滞丸等方辨证施用。
3.痰湿内阻
症状:脘腹痞满,闷塞不舒,胸隔满闷,头晕目眩,头重如裹,身重肢倦,咳嗽痰多,恶心呕吐,不思饮食,口谈不渴,小便不利,舌体胖大,边有齿痕,苔白厚腻,脉沉滑。
治法:除湿化痰,理气宽中。
方药:二陈场。方中苍术、半夏燥湿化痰,厚朴、陈皮宽中理气,茯苓、甘草健牌和胃,共奏湿除痰化,气顺痞开之功。可加前胡、桔梗、枳实以助化痰理气,若胃气虚弱,痰浊内阻,气逆不降,而见心下痞硬,噫气不除者,可用旋覆代赭汤益气和胃,降气化痰。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、甘遂半夏汤、三仁汤等。
4.肝郁气滞
症状:脘腹不舒,痞塞满问,胸胁胀满,心烦易怒,喜长叹息,恶心嗳气,大便不爽,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,苔薄白,脉弦。
治法:疏肝解郁,理气消痞。
方药:越鞠丸。 方中香附、川芎疏肝理气,活血解郁;苍术、神曲燥湿健脾,消食除痞;栀子泻火解郁。本方主治气、血、痰、火、湿、食诸郁。若气郁较重,胀满明显者,可加柴胡、郁金、枳壳;若气郁化火,口苦咽干者,合左金丸,或加栀子、龙胆草、黄芩等。尚可选用四磨饮、化肝煎、柴胡疏肝散等。
二、虚痞:脾胃虚弱
症状:脘腹痞闷,时缓时急,喜温喜按,不知饥,不欲食,身倦乏力,四肢不温,少气懒言,大便溏薄,舌质淡,苔薄白,脉沉弱。
治法:补气健脾,升清降浊。
方药:补中益气汤。 方中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甘草补中益气,升麻、柴胡升举阳气,当归、陈皮理气化滞,使脾气得复,阳气得升,气机得顺,虚痞自除。 如脾阳不振,手足不温者,可加附子、干姜;若气虚失运,满闷较重者,可加木香、枳壳、厚朴以助脾运;若属表邪内陷,与食、水、痰相合,出现虚实夹杂证候,心下痞满,呕吐下痢,用半夏泻心场,辛开苦降,补泻并用;若中虚较甚,可用甘草泻心汤;若水热互结,心下痞满,干噫食臭,肠鸣下利者,用生姜泻心场。还可选用理中汤、大建中汤、吴茱萸汤等。
【转归预后】
胃痞一般预后良好,只要保持心情舒畅,饮食有节,并坚持治疗,多能痊愈。但胃痞多为慢性过程,常反复发作,经久不愈,所以应长期坚持治疗。若久病失治,或治疗不当,常使病程迁延,并可慢性进展,发展为胃痛、鼓胀,甚至胃癌、癥瘕等。
【预防与调摄】
痞满患者饮食宜清淡,勿暴饮暴食,贪凉饮冷,力戒烟酒,以免损伤脾胃。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精神刺激,以防气机郁滞。
胃痞部位在心下胃脘,以自觉痞满不舒,闷塞不痛为主症,按之柔软,触之无形,压之无痛,望无胀大,且常伴有胸隔满闷,得食则胀,嗳气则舒。多为慢性起病,时轻时重,反复发作,缠绵难愈。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、情志、起居、冷暖等诱因有关,乃中焦气机阻滞,升降失和而成。临床有实痞与虚痞之分。如痞满不减,按之则甚,食后加重则为实;脘闷时减,按之稍舒,不欲进食则为虚。
【病因病机】
1.表邪入里 外邪侵袭肌表,治疗不得其法,滥施攻里泻下,脾胃受损,外邪乘虚内陷入里,结于心下胃脘,阻塞中焦气机,升降失司,遂成痞满。如《伤寒论》云:“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则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。”
2.食滞中阻 或暴饮暴食,或恣食生冷,或食谷不化,阻滞胃院,痞塞不通,发生痞满。如《伤寒论》云:“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喷食臭。”“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。”
3.痰湿阻滞 脾胃失健,水湿不化,酿生痰浊,痰气交阻,中焦气机不利,升降失司,而成痞满。如《兰室秘藏·中满腹胀》曰:“脾湿有余,腹满食不化。”
4.七情失和 多思则气结,暴怒则气逆,悲优则气郁,惊恐则气乱等等,造成气机逆乱,升降失职。其中尤以肝郁气滞,横逆犯脾,肝脾不和,气机郁滞而成之痞满多见。如《景岳全书·痞满》有:“怒气暴伤,肝气未平而痞。”
5.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,中气不足,或饥饱不匀,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健运失职,气机不利,而生痞满。如《兰室秘藏·中满腹胀》曰:“或多食寒凉,及脾胃久虚之人,胃中寒则胀满,或脏寒生满病。”
胃痞的成因有虚实之分,实即实邪内阻,包括外邪入里,食滞中阻与痰湿阻滞;虚即中虚不运,贵之脾胃虚弱。实邪所以内阻,多与中虚不运,升降无力有关,反之,中焦转运无力,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,两者常常互为因果,如脾胃虚弱,健运失司,既可停湿生饮,又可食滞内停;而实邪内阻,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,终致虚实夹杂。另外,各种病邪之间,亦可互相影响,使实者愈实,虚者愈虚,正虚邪实,虚实夹杂,各因相兼,互相转化,是痞证的病机特点。
脾胃同居中焦,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,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。或为病邪所阻,或为脾胃之虚,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,中焦痞塞不畅而发生胃痞。可见痞满的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脾胃,正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所云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当然,除脾胃之外,中焦气机之调畅,尚赖肝气之条达,若肝气郁结,最易克脾犯胃而导致中焦气机不利,发生胃脘痞满。总之,痞满病位在胃脘,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,以中焦气机不利,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。
【诊断】
1.痞满以胃脘部痞塞,满闷不舒为主症,并有按之柔软,压之不痛,望无胀形的特点。
2.起病缓慢,时轻时重,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。
3.发病常与饮食、情志、起居、寒温等诱因有关。
4.上消化道X线检查、胃液分析、纤维胃镜检查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。
5.需除外胃癌,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痞病症状。
【鉴别诊断】
1.胃痛 与痞满病位均在胃脘部,且胃痛常兼胀满,痞满时有隐痛,应加以鉴别。胃痛以疼痛为主,痞满以满闷为主;胀甚者属胃痛,满剧者属痞满;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,痞满者则压之无痛;胃痛起病可急,痞满发病较缓。然而就症状而言,胃痛与痞满常同时出现,或在胃病的某一阶段表现程度不同,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辨证依据。
2.鼓胀 与痞满同为腹部病证,且均有胀满之苦,但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,痞满则自觉满闷,外无胀大之形;鼓胀病在大腹,或有形或无形,痞满痞病在胃脘,均为无形;鼓胀按之腹皮急,痞满按之柔软。《证治汇补·痞满》:“痞与胀满不同,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,痞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。”
3.胸痹心痛 痞满常兼有胸隔不适,胸痹偶有脘腹不舒。但胸痹属胸阳痹阻,心脉瘀阻,心脉失养为患,以胸痛,胸闷,短气为主症,而痞满则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职所致,以胃脘满闷为主症,当然,老年人突然出现胃脘痞满,应警惕真心痛的发生,而痞满出现胸隔痞塞,满闷不舒则属兼症。
【辨证施治】
一、实痞
1.邪热内陷
症状: 胃脘痞满,灼热急迫,按之满甚,心中烦热,咽干口燥,渴喜饮冷,身热汗出,大便干结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
治法:泻热消痞,和胃开结。
方药:大黄黄连泻心汤。 方中大黄泻热和胃开结,黄连清泻胃火,使邪热得除,痞气自消。可酌加枳实、厚朴、木香等以助行气消痞之力。
2.饮食停滞
症状:脘腹满闷,痞塞不舒,按之尤甚,嗳腐吞酸,恶心呕吐,厌食,大便不调,苔厚腻,脉弦滑。
治法:消食和胃,行气消痞。
方药:保和丸。方中山楂、神曲、莱菔子消食导滞,半夏、陈皮行气开结,茯苓健脾利湿,共奏食滞消、胃气和、痞满除之效。若食积较重,脘腹胀满者,可加枳实、厚朴;若食积化热,大便秘结者,可加大黄、槟榔;若食积脾虚,大便溏薄者,可加白术、黄芪。尚可选用大安丸、平胃散、枳术丸、枳实导滞丸等方辨证施用。
3.痰湿内阻
症状:脘腹痞满,闷塞不舒,胸隔满闷,头晕目眩,头重如裹,身重肢倦,咳嗽痰多,恶心呕吐,不思饮食,口谈不渴,小便不利,舌体胖大,边有齿痕,苔白厚腻,脉沉滑。
治法:除湿化痰,理气宽中。
方药:二陈场。方中苍术、半夏燥湿化痰,厚朴、陈皮宽中理气,茯苓、甘草健牌和胃,共奏湿除痰化,气顺痞开之功。可加前胡、桔梗、枳实以助化痰理气,若胃气虚弱,痰浊内阻,气逆不降,而见心下痞硬,噫气不除者,可用旋覆代赭汤益气和胃,降气化痰。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、甘遂半夏汤、三仁汤等。
4.肝郁气滞
症状:脘腹不舒,痞塞满问,胸胁胀满,心烦易怒,喜长叹息,恶心嗳气,大便不爽,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,苔薄白,脉弦。
治法:疏肝解郁,理气消痞。
方药:越鞠丸。 方中香附、川芎疏肝理气,活血解郁;苍术、神曲燥湿健脾,消食除痞;栀子泻火解郁。本方主治气、血、痰、火、湿、食诸郁。若气郁较重,胀满明显者,可加柴胡、郁金、枳壳;若气郁化火,口苦咽干者,合左金丸,或加栀子、龙胆草、黄芩等。尚可选用四磨饮、化肝煎、柴胡疏肝散等。
二、虚痞:脾胃虚弱
症状:脘腹痞闷,时缓时急,喜温喜按,不知饥,不欲食,身倦乏力,四肢不温,少气懒言,大便溏薄,舌质淡,苔薄白,脉沉弱。
治法:补气健脾,升清降浊。
方药:补中益气汤。 方中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甘草补中益气,升麻、柴胡升举阳气,当归、陈皮理气化滞,使脾气得复,阳气得升,气机得顺,虚痞自除。 如脾阳不振,手足不温者,可加附子、干姜;若气虚失运,满闷较重者,可加木香、枳壳、厚朴以助脾运;若属表邪内陷,与食、水、痰相合,出现虚实夹杂证候,心下痞满,呕吐下痢,用半夏泻心场,辛开苦降,补泻并用;若中虚较甚,可用甘草泻心汤;若水热互结,心下痞满,干噫食臭,肠鸣下利者,用生姜泻心场。还可选用理中汤、大建中汤、吴茱萸汤等。
【转归预后】
胃痞一般预后良好,只要保持心情舒畅,饮食有节,并坚持治疗,多能痊愈。但胃痞多为慢性过程,常反复发作,经久不愈,所以应长期坚持治疗。若久病失治,或治疗不当,常使病程迁延,并可慢性进展,发展为胃痛、鼓胀,甚至胃癌、癥瘕等。
【预防与调摄】
痞满患者饮食宜清淡,勿暴饮暴食,贪凉饮冷,力戒烟酒,以免损伤脾胃。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精神刺激,以防气机郁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