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冒
发布: 2010-12-14 22:53 | 作者: 仙人掌 | 来源: 北美中医网--www.natcm.com
【证候特征】
感冒为外感病证,起病较急,临床以鼻塞、流涕、喷嚏、头痛、咳嗽、恶寒、发热、全身不适为主要证候,其病以卫表的症状最为突出。症状表现常呈多样化,以鼻、咽部痒、干燥、不适为早期症状,继续而喷嚏、鼻塞、流鼻涕等,轻则上犯肺窍,症状不重,易于痊愈;重则高热、咳嗽、胸痛,呈现肺卫证候。 时行感冒起病急,全身症状较重,高热,体温可达39--40摄氏度,全身酸痛,等待热退之后,鼻塞流涕、咽痛、干咳等症状为明显。重者高热不退,喘促气急,甚则咳血,部分患者出现神昏小儿可发生惊厥,出现传变。
【病因病机】
1.风邪 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。"风为百病之长","风者百病之始也",风为六气之首,流动于四时之中,因而外感之病以风为先导。风邪引起感冒的发病特点,与气候骤变、淋雨受凉、出汗后伤风等有密切关系,气候突变、冷热失常、温差增大等,皆可使本病的发病率增加。风邪侵袭人体,往往非单独伤人,而在不同的季节,常兼夹其他当令之时气,相合致病。如冬季挟寒、春季挟热、夏季挟暑湿、秋季挟燥、梅雨季节挟湿邪等。由于临床上以冬、春两季发病率较高,故而以挟寒、挟热为多见而成风寒、风热之证。此外还有非时之邪伤人。非时之邪,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之气候反常而言,由于四时六气反常,太过或不及而伤人致病。
2.时行病毒 主要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疫邪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,多由四时不正之气,天时疫病之气流行而造成。《请病源候论·时气病诸侯》:"因岁时不和,温凉失节,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,多相染易",即指此而言。
风邪或时行病毒,侵袭人体发病,其途径或从口鼻而入,或从皮毛而入。口鼻乃邪气人肺系之途径,邪从口鼻而入,则出现一系列鼻道和肺系的症状。皮毛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,皮毛得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滋润,从而发挥抵抗外邪的卫表作用。若外邪入侵,皮毛防御功能减弱,则由皮毛而犯肺卫,在临床上就产生一系列肺卫症状。 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卫。肺主皮毛,由于肺的宣发功能而使皮毛得到温润,若皮毛受病,则肺卫功能失调;肺开窍于鼻,肺气不利,宣发不行,发为感冒。 感冒之疾,四季可患,但外邪入侵,发病与否,个体差异很大。有人常年不患感冒,有人一年多次感冒,这与人体正气的强弱以及卫气的调节功能失常与否有着密切关系。在起居失常、寒暖不均、疲乏劳累的状态下,尤其是体质虚弱之人,腠理疏懈,卫气不固,卒感风邪或时行病毒,由口鼻、皮毛而入,则肺卫首当其冲,感邪之后,卫表不和则恶寒、发热、头痛、身痛;肺失宣肃则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咽痛,因此迅速出现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。由于病邪自上而入,内舍于肺,故尤以卫表不和为其主要方面。 由于四时六气之不同,人体素质之差异,在临床上有风寒、风热和暑湿等的不同证候,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。感受时行病毒者,病邪从表入里,传变迅速,病情急且重。"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",提示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暂时低下,决定了人体的发病。另一方面,感冒毕竟是外感新病,以外邪为先导,感邪之轻重与发病有着一定的关系,因此应该明确"邪"在本病发病中的地位。
【诊断】
1.临床表现:初起多见鼻道和卫表症状。鼻、咽部痒而不适,鼻塞,流涕,喷嚏,声重而嘶,头痛,恶风,恶寒等。鼻涕开始为清水样,2~3日后鼻涕变稠,继而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肢节酸重不适等。部分患者病及脾胃,而表现胸闷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、大便稀清等症。 时行感冒,多呈流行性,多人同时突然发病,迅速蔓延,首发症状常见恶寒、发热,体温在39C~40C,周身酸痛,疲乏无力。初起,全身症状重而肺系症候并不突出,l~3日后出现明显的鼻塞、流涕、喷嚏、咳嗽、咽痛等,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,体力恢复较慢。若为散在性,因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,不易确诊,但及时掌握疫情,对诊断有帮助。
2.病程: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,病程较短,3~7日,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。
3.发病季节:四时皆有,以冬、春季为多见。
【鉴别诊断】
主要与温病,尤其是与风温早期鉴别。温病每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,风温初起,更与风热感冒相似,因此,在各种温热病的流行季节,应该特别警惕,严密观察病情变化,注意鉴别。 一般说来,感冒发热多不高,或不发热,以解表宣肺之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,多不传变;而温病则高热、壮热,多有传变,由卫而气,入营入血,甚者神昏、谵妄、惊厥等。各种温病均有明显的季节性,而感冒则四时可发。
【辨证要点】
1.分清表寒、表热 感冒常以风邪兼挟寒、热而发病,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、风热两证。二者均有恶寒、发热、鼻塞、流涕、头身疼痛等症,其不同之处:风寒者,恶寒重,发热轻,无汗,鼻流清涕,口不渴,舌苔薄白,脉浮或浮紧;风热者,发热重,恶寒轻,有汗,鼻流涕,口渴,舌苔薄黄,脉浮数。
2 辨别普通、时行 由于感邪的不同,临床上又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。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因,冬、春季节气候多变时发病率升高,常呈散发性,病情较浅,症状不重,多无传变。时行感冒以时行病毒为主因,发病不限季节,有广泛的传染流行疫情,起病急骤,病偏重,全身症状显著,且可以发生传变,入里化热,合并它病。
3.区分体虚感冒的气虚、阴虚 体虚感冒指平素虚弱之人,加之外邪侵袭而患感冒者。此类患者往往感冒之后,缠绵不已,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,在临床上应该区分气虚、阴虚的不同。气虚感冒者,在感冒诸症的基础上兼有恶寒甚,倦怠无力,气短懒言,身痛无汗,咳嗽无力,脉浮等气虚症;阴虚者兼见身微热,手足发热,心烦口干,少汗,干咳少痰,舌红,脉细数。
【治疗原则】
感冒病变有肺、卫之分,着眼于卫表和肺系,是本病治疗的关键。遵循《素问·阴阳应大论》"其在皮者,汗而发之"之意,应用解除表证,祛除表邪,宣通肺气,照顾兼症,乃是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。 解表,亦称疏表。感冒由外邪引起,邪束于表,因此必须解表。由于外邪是以风邪为主,故而应该疏风解表。表证采用解表和营卫之法,邪从汗解,发汗祛邪,振奋卫阳,调和营卫。由于感邪的轻重程度不同,性质有寒热暑湿的差异,故而在上述疏表发汗的基础上,根据病情选用辛温、辛凉、清暑解表法。 宣肺,即宣通肺气。外邪侵犯皮毛,肺气失于宣肃,肺主卫气的防御功能失常,因此产生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。使用宣通肺气之药物,使肺的宣肃功能恢复正常,相对又能协助解表。两者相互联系,相互协同。 对于挟暑、挟湿之感冒,中医药治疗颇具特色。在疏散解表之中,应注意湿邪中阻、胃肠气滞或暑湿伤表,气机不畅的病机所在,而加用化湿、和胃、清暑、理气之法。对于时行感冒,因其常易化热,发生传变,因此清热解毒法是重要而常用的治疗法则。 对体虚感冒,因气血虚弱,卫外不固,在治疗上不可专事疏解,发汗之时需注重固表里,补益气血,正如《伤寒论翼》说:"治伤风不知固表托里之法,偏试风药发驱动之,去者自去,来者自来,邪气留连,终无愈期",这对体虚感冒的治疗提出了指导原则。
【辨证施治】
1·风寒证
症状:鼻塞声重,喷嚏,流清涕,恶寒,不发热或发热不甚,无汗,周身酸痛,咳嗽痰白稀,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
治法:辛温解表,宣肺散寒。
方药:荆防败毒散。 本方以荆芥、防风、羌活解表散寒,柴胡、薄荷解表疏风,枳壳、前胡、桔梗宣肺利气,独活、川芎止头身痛,茯苓、甘草化痰和中。风寒重,恶寒甚者,加麻黄、桂枝;风寒挟湿,身热不扬,身重苔腻,脉濡者,用羌活胜湿汤加减;风寒兼气滞,胸闷呕恶者,用香苏散;风寒兼咳嗽者,用杏苏散。
2·风热证
症状:鼻塞喷嚏,流稠涕,发热或高热,微恶风,汗出口干,咽痛,咳嗽痰稠,舌苔薄黄,脉浮数。
治法:辛凉解表,宣肺清热。
方药:银翘散。 本方为辛凉平剂,以金银花、连翘、荆芥、薄荷、豆鼓辛凉解表,兼以清热解毒;芦根、牛蒡子、生甘草清宣肺气,利咽化痰。发热甚者,加黄芩、石膏、大青叶清热;头痛重者,加蔓荆子、菊花清利头目;咽喉肿痛者,加板蓝根、马勃、玄参利咽解毒;咳嗽痰黄者,加知母、黄芩、柴胡、浙贝母、杏仁清肺化痰;口渴重者,重用鲜芦根,加花粉清热生津;挟有湿热,胸闷呕恶者,加藿香、佩兰芳香化湿。
3·暑湿证
症状:发热,汗出热不解,鼻塞流浊涕,头昏重胀痛,身重倦怠,心烦口渴,胸闷欲呕,尿短赤,舌苔黄腻,脉濡数。
治法:清暑祛湿解表。
方药:新加香薷饮。 方为夏日盛暑感冒常用方。以香薷祛暑发汗解表,金银花、连翘辛凉解表,厚朴、扁豆和中化湿。暑热偏盛,加黄连、黄芩、青蒿清暑泄热,并配合鲜荷叶、鲜芦根清暑化湿;湿困卫表,身重少汗恶风,加清豆卷、藿香、佩兰芳香化湿宣表;小便短赤,加六一散、赤茯苓清热利湿。
4·表寒里热证
症状:此证又名"寒包火"。因风寒外束,表寒未解,入里化热。发热,恶寒,无汗口渴,鼻塞声重,咽痛,咳嗽气急,痰黄粘稠,尿赤便秘,舌苔黄白相兼,脉浮数。
治法:解表清里,宣肺疏风。
方药:双解汤。 本方取自《医方集解》,以麻黄、防风、荆芥、薄荷解表疏风,黄芩、栀子、连翘、生石膏清里除热,桔梗宣肺升提。若咳喘重者,加杏仁、桑白皮、枇杷叶止咳平喘;大便秘结不通者,加大黄、芒硝通腑泻热。
对于时行病毒而致时行感冒,若表现以高热为主,且全身症状较重,或有化热传变之势,需重用清热解毒法,药物如金银花、连翘、板蓝根、黄芩、柴胡、生石膏、知母、贯众等。
体虚感冒之证,因素体虚弱,或病后、产后体弱,气虚阴亏,卫外不固,以致反复感邪或感冒后缠绵不愈,此乃一般感冒之外的变证。 气虚感冒,素体气虚,复感外邪,邪不易解,恶寒较重,或发热,热势不高,鼻塞流涕,头痛无汗,肢体倦怠乏力,咳嗽哈痰无力,舌质淡苔薄白,脉浮。治法为益气解表,方用参苏饮加减。药物以人参、甘草茯苓益气以祛邪;苏叶、葛根疏风解表;半夏、陈皮、前胡、桔梗宣肺理气,化痰止咳;木香、枳壳理气调中;姜、枣调和营卫。表虚自汗者,加黄芪、白术、防风益气固表。凡气虚而易于感冒者,可常服玉屏风散,增强固表卫外功能,以防感冒。 阴虚感冒,阴虚津亏,感受外邪,津液不能作汗达邪,身热,手足心热,微恶风寒,少汗,头昏心烦,口干,干咳少痰,鼻塞流涕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治法为滋阴解表,方用加减葳蕤汤。药取白薇清热和阴,玉竹滋阴助汗,葱白、薄荷、桔梗、豆鼓疏表散风,甘草、大枣甘润和中。阴伤明显,口渴心烦者,加沙人参、麦冬、黄连、天花粉清润生津除烦。明显口渴心烦者,加沙参、麦冬、黄连、天花粉清润生津除烦。
感冒为外感病证,起病较急,临床以鼻塞、流涕、喷嚏、头痛、咳嗽、恶寒、发热、全身不适为主要证候,其病以卫表的症状最为突出。症状表现常呈多样化,以鼻、咽部痒、干燥、不适为早期症状,继续而喷嚏、鼻塞、流鼻涕等,轻则上犯肺窍,症状不重,易于痊愈;重则高热、咳嗽、胸痛,呈现肺卫证候。 时行感冒起病急,全身症状较重,高热,体温可达39--40摄氏度,全身酸痛,等待热退之后,鼻塞流涕、咽痛、干咳等症状为明显。重者高热不退,喘促气急,甚则咳血,部分患者出现神昏小儿可发生惊厥,出现传变。
【病因病机】
1.风邪 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。"风为百病之长","风者百病之始也",风为六气之首,流动于四时之中,因而外感之病以风为先导。风邪引起感冒的发病特点,与气候骤变、淋雨受凉、出汗后伤风等有密切关系,气候突变、冷热失常、温差增大等,皆可使本病的发病率增加。风邪侵袭人体,往往非单独伤人,而在不同的季节,常兼夹其他当令之时气,相合致病。如冬季挟寒、春季挟热、夏季挟暑湿、秋季挟燥、梅雨季节挟湿邪等。由于临床上以冬、春两季发病率较高,故而以挟寒、挟热为多见而成风寒、风热之证。此外还有非时之邪伤人。非时之邪,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之气候反常而言,由于四时六气反常,太过或不及而伤人致病。
2.时行病毒 主要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疫邪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,多由四时不正之气,天时疫病之气流行而造成。《请病源候论·时气病诸侯》:"因岁时不和,温凉失节,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,多相染易",即指此而言。
风邪或时行病毒,侵袭人体发病,其途径或从口鼻而入,或从皮毛而入。口鼻乃邪气人肺系之途径,邪从口鼻而入,则出现一系列鼻道和肺系的症状。皮毛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,皮毛得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滋润,从而发挥抵抗外邪的卫表作用。若外邪入侵,皮毛防御功能减弱,则由皮毛而犯肺卫,在临床上就产生一系列肺卫症状。 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卫。肺主皮毛,由于肺的宣发功能而使皮毛得到温润,若皮毛受病,则肺卫功能失调;肺开窍于鼻,肺气不利,宣发不行,发为感冒。 感冒之疾,四季可患,但外邪入侵,发病与否,个体差异很大。有人常年不患感冒,有人一年多次感冒,这与人体正气的强弱以及卫气的调节功能失常与否有着密切关系。在起居失常、寒暖不均、疲乏劳累的状态下,尤其是体质虚弱之人,腠理疏懈,卫气不固,卒感风邪或时行病毒,由口鼻、皮毛而入,则肺卫首当其冲,感邪之后,卫表不和则恶寒、发热、头痛、身痛;肺失宣肃则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咽痛,因此迅速出现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。由于病邪自上而入,内舍于肺,故尤以卫表不和为其主要方面。 由于四时六气之不同,人体素质之差异,在临床上有风寒、风热和暑湿等的不同证候,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。感受时行病毒者,病邪从表入里,传变迅速,病情急且重。"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",提示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暂时低下,决定了人体的发病。另一方面,感冒毕竟是外感新病,以外邪为先导,感邪之轻重与发病有着一定的关系,因此应该明确"邪"在本病发病中的地位。
【诊断】
1.临床表现:初起多见鼻道和卫表症状。鼻、咽部痒而不适,鼻塞,流涕,喷嚏,声重而嘶,头痛,恶风,恶寒等。鼻涕开始为清水样,2~3日后鼻涕变稠,继而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肢节酸重不适等。部分患者病及脾胃,而表现胸闷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、大便稀清等症。 时行感冒,多呈流行性,多人同时突然发病,迅速蔓延,首发症状常见恶寒、发热,体温在39C~40C,周身酸痛,疲乏无力。初起,全身症状重而肺系症候并不突出,l~3日后出现明显的鼻塞、流涕、喷嚏、咳嗽、咽痛等,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,体力恢复较慢。若为散在性,因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,不易确诊,但及时掌握疫情,对诊断有帮助。
2.病程: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,病程较短,3~7日,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。
3.发病季节:四时皆有,以冬、春季为多见。
【鉴别诊断】
主要与温病,尤其是与风温早期鉴别。温病每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,风温初起,更与风热感冒相似,因此,在各种温热病的流行季节,应该特别警惕,严密观察病情变化,注意鉴别。 一般说来,感冒发热多不高,或不发热,以解表宣肺之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,多不传变;而温病则高热、壮热,多有传变,由卫而气,入营入血,甚者神昏、谵妄、惊厥等。各种温病均有明显的季节性,而感冒则四时可发。
【辨证要点】
1.分清表寒、表热 感冒常以风邪兼挟寒、热而发病,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、风热两证。二者均有恶寒、发热、鼻塞、流涕、头身疼痛等症,其不同之处:风寒者,恶寒重,发热轻,无汗,鼻流清涕,口不渴,舌苔薄白,脉浮或浮紧;风热者,发热重,恶寒轻,有汗,鼻流涕,口渴,舌苔薄黄,脉浮数。
2 辨别普通、时行 由于感邪的不同,临床上又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。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因,冬、春季节气候多变时发病率升高,常呈散发性,病情较浅,症状不重,多无传变。时行感冒以时行病毒为主因,发病不限季节,有广泛的传染流行疫情,起病急骤,病偏重,全身症状显著,且可以发生传变,入里化热,合并它病。
3.区分体虚感冒的气虚、阴虚 体虚感冒指平素虚弱之人,加之外邪侵袭而患感冒者。此类患者往往感冒之后,缠绵不已,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,在临床上应该区分气虚、阴虚的不同。气虚感冒者,在感冒诸症的基础上兼有恶寒甚,倦怠无力,气短懒言,身痛无汗,咳嗽无力,脉浮等气虚症;阴虚者兼见身微热,手足发热,心烦口干,少汗,干咳少痰,舌红,脉细数。
【治疗原则】
感冒病变有肺、卫之分,着眼于卫表和肺系,是本病治疗的关键。遵循《素问·阴阳应大论》"其在皮者,汗而发之"之意,应用解除表证,祛除表邪,宣通肺气,照顾兼症,乃是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。 解表,亦称疏表。感冒由外邪引起,邪束于表,因此必须解表。由于外邪是以风邪为主,故而应该疏风解表。表证采用解表和营卫之法,邪从汗解,发汗祛邪,振奋卫阳,调和营卫。由于感邪的轻重程度不同,性质有寒热暑湿的差异,故而在上述疏表发汗的基础上,根据病情选用辛温、辛凉、清暑解表法。 宣肺,即宣通肺气。外邪侵犯皮毛,肺气失于宣肃,肺主卫气的防御功能失常,因此产生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。使用宣通肺气之药物,使肺的宣肃功能恢复正常,相对又能协助解表。两者相互联系,相互协同。 对于挟暑、挟湿之感冒,中医药治疗颇具特色。在疏散解表之中,应注意湿邪中阻、胃肠气滞或暑湿伤表,气机不畅的病机所在,而加用化湿、和胃、清暑、理气之法。对于时行感冒,因其常易化热,发生传变,因此清热解毒法是重要而常用的治疗法则。 对体虚感冒,因气血虚弱,卫外不固,在治疗上不可专事疏解,发汗之时需注重固表里,补益气血,正如《伤寒论翼》说:"治伤风不知固表托里之法,偏试风药发驱动之,去者自去,来者自来,邪气留连,终无愈期",这对体虚感冒的治疗提出了指导原则。
【辨证施治】
1·风寒证
症状:鼻塞声重,喷嚏,流清涕,恶寒,不发热或发热不甚,无汗,周身酸痛,咳嗽痰白稀,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
治法:辛温解表,宣肺散寒。
方药:荆防败毒散。 本方以荆芥、防风、羌活解表散寒,柴胡、薄荷解表疏风,枳壳、前胡、桔梗宣肺利气,独活、川芎止头身痛,茯苓、甘草化痰和中。风寒重,恶寒甚者,加麻黄、桂枝;风寒挟湿,身热不扬,身重苔腻,脉濡者,用羌活胜湿汤加减;风寒兼气滞,胸闷呕恶者,用香苏散;风寒兼咳嗽者,用杏苏散。
2·风热证
症状:鼻塞喷嚏,流稠涕,发热或高热,微恶风,汗出口干,咽痛,咳嗽痰稠,舌苔薄黄,脉浮数。
治法:辛凉解表,宣肺清热。
方药:银翘散。 本方为辛凉平剂,以金银花、连翘、荆芥、薄荷、豆鼓辛凉解表,兼以清热解毒;芦根、牛蒡子、生甘草清宣肺气,利咽化痰。发热甚者,加黄芩、石膏、大青叶清热;头痛重者,加蔓荆子、菊花清利头目;咽喉肿痛者,加板蓝根、马勃、玄参利咽解毒;咳嗽痰黄者,加知母、黄芩、柴胡、浙贝母、杏仁清肺化痰;口渴重者,重用鲜芦根,加花粉清热生津;挟有湿热,胸闷呕恶者,加藿香、佩兰芳香化湿。
3·暑湿证
症状:发热,汗出热不解,鼻塞流浊涕,头昏重胀痛,身重倦怠,心烦口渴,胸闷欲呕,尿短赤,舌苔黄腻,脉濡数。
治法:清暑祛湿解表。
方药:新加香薷饮。 方为夏日盛暑感冒常用方。以香薷祛暑发汗解表,金银花、连翘辛凉解表,厚朴、扁豆和中化湿。暑热偏盛,加黄连、黄芩、青蒿清暑泄热,并配合鲜荷叶、鲜芦根清暑化湿;湿困卫表,身重少汗恶风,加清豆卷、藿香、佩兰芳香化湿宣表;小便短赤,加六一散、赤茯苓清热利湿。
4·表寒里热证
症状:此证又名"寒包火"。因风寒外束,表寒未解,入里化热。发热,恶寒,无汗口渴,鼻塞声重,咽痛,咳嗽气急,痰黄粘稠,尿赤便秘,舌苔黄白相兼,脉浮数。
治法:解表清里,宣肺疏风。
方药:双解汤。 本方取自《医方集解》,以麻黄、防风、荆芥、薄荷解表疏风,黄芩、栀子、连翘、生石膏清里除热,桔梗宣肺升提。若咳喘重者,加杏仁、桑白皮、枇杷叶止咳平喘;大便秘结不通者,加大黄、芒硝通腑泻热。
对于时行病毒而致时行感冒,若表现以高热为主,且全身症状较重,或有化热传变之势,需重用清热解毒法,药物如金银花、连翘、板蓝根、黄芩、柴胡、生石膏、知母、贯众等。
体虚感冒之证,因素体虚弱,或病后、产后体弱,气虚阴亏,卫外不固,以致反复感邪或感冒后缠绵不愈,此乃一般感冒之外的变证。 气虚感冒,素体气虚,复感外邪,邪不易解,恶寒较重,或发热,热势不高,鼻塞流涕,头痛无汗,肢体倦怠乏力,咳嗽哈痰无力,舌质淡苔薄白,脉浮。治法为益气解表,方用参苏饮加减。药物以人参、甘草茯苓益气以祛邪;苏叶、葛根疏风解表;半夏、陈皮、前胡、桔梗宣肺理气,化痰止咳;木香、枳壳理气调中;姜、枣调和营卫。表虚自汗者,加黄芪、白术、防风益气固表。凡气虚而易于感冒者,可常服玉屏风散,增强固表卫外功能,以防感冒。 阴虚感冒,阴虚津亏,感受外邪,津液不能作汗达邪,身热,手足心热,微恶风寒,少汗,头昏心烦,口干,干咳少痰,鼻塞流涕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治法为滋阴解表,方用加减葳蕤汤。药取白薇清热和阴,玉竹滋阴助汗,葱白、薄荷、桔梗、豆鼓疏表散风,甘草、大枣甘润和中。阴伤明显,口渴心烦者,加沙人参、麦冬、黄连、天花粉清润生津除烦。明显口渴心烦者,加沙参、麦冬、黄连、天花粉清润生津除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