带下病
发布: 2010-12-14 22:45 | 作者: 仙人掌 | 来源: 北美中医网--www.natcm.com
带下量明显增多,色、质、臭气异常,或伴全身、或局部症状者,称带下病。正常带下乃为肾气充盛,脾气健运,由任、带所约束而润泽于阴户的一种无色、质粘、无臭的阴液,其量不多。此即《沈氏女科辑要笺正》引王孟英所说:“带下女子生而即有,津津常润,本非病也。”至于经间期、经前期以及妊娠期带下稍有增多者,均属正常现象,不作疾病论。
带下病首见于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任脉为病,女子带下瘤聚”。带下病有广义狭义两种,广义带下病,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所称妇科医生为带下医。《金匾要略》亦谓:“妇人之病,因虚、积冷……此皆带下”等。狭义带下病《诸病源候论》始有记载。《校注妇人良方》认为“病生于带脉,故名带下”。明清时代的妇产科著作对此记载尤详。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以此列为首篇,他根据带下颜色的变化,详细分析了白、黄、赤、青、黑五色带下的证治。临床上以白带、黄带、青带为常见。
【诊断要点】
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,或色、质、气味异常,或伴有全身症状者,可诊断为本病。
赤带与经间期出血,经漏,可参阅前面有关内容以资鉴别;脓浊带下与阴疮排出的脓液,可通过妇科检查而鉴别。如带下五色夹杂,如脓似血,奇臭难闻,当警惕癌变,应结合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。
【辨证施治】
带下辨证,首先在于辨别量、色质、气味。一般来说,色深(黄、赤、青绿)、质粘稠、有臭秽者,多属实、属热;色淡(淡白、淡黄)、质稀或有腥气者,多属虚、属寒。临证时,结合全身症状,联系病史、产史等全面分析,作出正确的辨证论治。湿热的宜清,宜利;脾肾两虚的,以调补脾肾为主。治脾宜升,宜燥;治肾宜补,宜涩。有些尚需配合外治,才能提高疗效。
1.脾虚
主要证候:带下色白或淡黄,质粘稠,无臭气,绵绵不断,面色恍白或萎黄,四肢不温,精神疲倦,纳少便清,两足跗肿。舌淡,苔白或腻,脉缓弱。
证候分析:脾气虚弱,不能运化水湿,水湿之气下陷而为带下。脾虚中阳不振,则面色不荣而呈恍白或萎黄,四肢不温,精神疲乏。脾虚失运,则纳少便清,两足浮肿。舌淡苔白或腻,脉缓弱,也为脾虚中阳不振之象。
治法:健脾益气,升阳除湿。
方药:完带汤(《傅青主女科》)。 方中重用白术,山药以健脾束带;人参、甘草补气扶中;苍术燥湿健脾;柴胡、白芍、陈皮舒肝解郁,理气升阳;车前子利水除湿。全方脾、胃、肝三经同治。具有健脾益气,升阳除湿之功。如肾虚腰痛者,加杜仲、菟丝子。寒凝腹痛者,加香附、艾叶;若带下日久,滑脱不止者,可选加固涩止带药,如龙骨、芡实、乌贼骨之类。
2.肾阳虚
主要征候:白带清冷,量多,质稀薄,终日淋漓不断,腰酸如折,小腹冷感,小便频数清长,夜间尤甚,大便溏薄。舌淡,苔薄白,脉沉迟。
证候分析:肾阳不足。阳虚内寒,带脉失约,任脉不固,故带下清冷,量多,滑脱而下。肾阳不足,命门火衰,不能下暖膀胱,故小便频数清长。不能上温脾阳,故大便溏薄。腰为肾之外府,肾虚失养,则腰酸如折。小腹为胞官所居之处,胞络系于肾,肾阳虚衰,不能温煦胞宫,则小腹有冷感。舌淡,苔薄白,脉沉迟,亦为肾阳不足之征。
治法:温肾培元,固涩止带。
方药:内补丸(《女科切要》)。 方中鹿茸、肉苁蓉温肾阳,生精髓,益血脉;菟丝子补肝肾,固任脉;黄芪补气;肉桂、附子温命门,补真火;白蒺藜疏肝泄风;紫苑茸温肺益肾;桑螵蛸收涩固精。全方有温肾壮阳,益精固涩之力。便溏者,去肉苁蓉,加补骨脂、肉豆蔻。
3.湿热
主要证候:带下量多,色黄或黄白,质粘腻,有臭气,胸闷口腻,纳食较差,或小腹作痛,或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状,阴痒等。小便黄少。舌苔黄腻或厚,脉濡。
证候分析:湿热蕴积于下,损伤任、带二脉,故带下量多,色黄或黄白,质粘腻,有臭气;湿热内阻则胸闷口腻,细食较差;湿热伤津,则小便黄少。舌苦黄腻或厚,脉儒略数,均为湿热之象。偏于湿重者,可见带多色白,质稠如豆腐渣状,阴痒等症。
治法:清利湿热。
方药:止带方(《世补斋·不谢方》)。 方中猪苓、茯苓、车前子、泽泻利水除湿,茵陈、黄柏、栀子、丹皮清热泻火解毒,牛膝引药下行。 若肝经湿热下注,证见带多色黄,或黄绿。质粘或呈泡沫状,有臭气,阴部痒痛,头部昏疼,烦躁易怒,治当清肝利湿,用龙胆泻肝场(《医宗金鉴》)。 外治法参见阴痒。
4.热毒
主要证候:带下量多,或赤白相兼,或五色杂下,质粘腻,或如脓样,有臭气,或腐臭难闻,小腹作痛,烦热口干,头昏晕,午后尤甚,大便干结或臭秽,小便黄少。舌红,苔黄干,脉数。
证候分析:热毒损伤任、带、血、气,故带下赤白,甚或五色杂下;质粘如脓样,且有臭气者,均是热毒蕴蒸之象。热毒伤津,故烦热,口干,便难,尿黄,热毒伤正,阴血大耗,故头昏,午后尤甚等。舌红,苔黄,脉数,均为热毒之征。
治法:清热解毒。
方药:五味消毒饮(《医宗金鉴》)加白花蛇舌草、白术。 方中蒲公英、金银花、野菊花。紫地丁、天葵子均为清热解毒之品;白花蛇舌草既能清热解毒,又可利湿;白术健脾利湿。若脾胃虚弱,正气不足者,可加黄芪以扶正托毒。
【其他疗法】
l.单方成药 (l)鸡冠花30g、小金樱子15g、白果10个,水煎服。 (2)白果7-10个去心,和豆腐炖服。 (3)金樱子30g,水煎服,或与猪膀胱,或与冰糖像服。 (4)乌鸡白凤丸,服法见说明,带下质稀者服之有效。
2.外治法参见阴痒。
带下病首见于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任脉为病,女子带下瘤聚”。带下病有广义狭义两种,广义带下病,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所称妇科医生为带下医。《金匾要略》亦谓:“妇人之病,因虚、积冷……此皆带下”等。狭义带下病《诸病源候论》始有记载。《校注妇人良方》认为“病生于带脉,故名带下”。明清时代的妇产科著作对此记载尤详。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以此列为首篇,他根据带下颜色的变化,详细分析了白、黄、赤、青、黑五色带下的证治。临床上以白带、黄带、青带为常见。
【诊断要点】
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,或色、质、气味异常,或伴有全身症状者,可诊断为本病。
赤带与经间期出血,经漏,可参阅前面有关内容以资鉴别;脓浊带下与阴疮排出的脓液,可通过妇科检查而鉴别。如带下五色夹杂,如脓似血,奇臭难闻,当警惕癌变,应结合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。
【辨证施治】
带下辨证,首先在于辨别量、色质、气味。一般来说,色深(黄、赤、青绿)、质粘稠、有臭秽者,多属实、属热;色淡(淡白、淡黄)、质稀或有腥气者,多属虚、属寒。临证时,结合全身症状,联系病史、产史等全面分析,作出正确的辨证论治。湿热的宜清,宜利;脾肾两虚的,以调补脾肾为主。治脾宜升,宜燥;治肾宜补,宜涩。有些尚需配合外治,才能提高疗效。
1.脾虚
主要证候:带下色白或淡黄,质粘稠,无臭气,绵绵不断,面色恍白或萎黄,四肢不温,精神疲倦,纳少便清,两足跗肿。舌淡,苔白或腻,脉缓弱。
证候分析:脾气虚弱,不能运化水湿,水湿之气下陷而为带下。脾虚中阳不振,则面色不荣而呈恍白或萎黄,四肢不温,精神疲乏。脾虚失运,则纳少便清,两足浮肿。舌淡苔白或腻,脉缓弱,也为脾虚中阳不振之象。
治法:健脾益气,升阳除湿。
方药:完带汤(《傅青主女科》)。 方中重用白术,山药以健脾束带;人参、甘草补气扶中;苍术燥湿健脾;柴胡、白芍、陈皮舒肝解郁,理气升阳;车前子利水除湿。全方脾、胃、肝三经同治。具有健脾益气,升阳除湿之功。如肾虚腰痛者,加杜仲、菟丝子。寒凝腹痛者,加香附、艾叶;若带下日久,滑脱不止者,可选加固涩止带药,如龙骨、芡实、乌贼骨之类。
2.肾阳虚
主要征候:白带清冷,量多,质稀薄,终日淋漓不断,腰酸如折,小腹冷感,小便频数清长,夜间尤甚,大便溏薄。舌淡,苔薄白,脉沉迟。
证候分析:肾阳不足。阳虚内寒,带脉失约,任脉不固,故带下清冷,量多,滑脱而下。肾阳不足,命门火衰,不能下暖膀胱,故小便频数清长。不能上温脾阳,故大便溏薄。腰为肾之外府,肾虚失养,则腰酸如折。小腹为胞官所居之处,胞络系于肾,肾阳虚衰,不能温煦胞宫,则小腹有冷感。舌淡,苔薄白,脉沉迟,亦为肾阳不足之征。
治法:温肾培元,固涩止带。
方药:内补丸(《女科切要》)。 方中鹿茸、肉苁蓉温肾阳,生精髓,益血脉;菟丝子补肝肾,固任脉;黄芪补气;肉桂、附子温命门,补真火;白蒺藜疏肝泄风;紫苑茸温肺益肾;桑螵蛸收涩固精。全方有温肾壮阳,益精固涩之力。便溏者,去肉苁蓉,加补骨脂、肉豆蔻。
3.湿热
主要证候:带下量多,色黄或黄白,质粘腻,有臭气,胸闷口腻,纳食较差,或小腹作痛,或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状,阴痒等。小便黄少。舌苔黄腻或厚,脉濡。
证候分析:湿热蕴积于下,损伤任、带二脉,故带下量多,色黄或黄白,质粘腻,有臭气;湿热内阻则胸闷口腻,细食较差;湿热伤津,则小便黄少。舌苦黄腻或厚,脉儒略数,均为湿热之象。偏于湿重者,可见带多色白,质稠如豆腐渣状,阴痒等症。
治法:清利湿热。
方药:止带方(《世补斋·不谢方》)。 方中猪苓、茯苓、车前子、泽泻利水除湿,茵陈、黄柏、栀子、丹皮清热泻火解毒,牛膝引药下行。 若肝经湿热下注,证见带多色黄,或黄绿。质粘或呈泡沫状,有臭气,阴部痒痛,头部昏疼,烦躁易怒,治当清肝利湿,用龙胆泻肝场(《医宗金鉴》)。 外治法参见阴痒。
4.热毒
主要证候:带下量多,或赤白相兼,或五色杂下,质粘腻,或如脓样,有臭气,或腐臭难闻,小腹作痛,烦热口干,头昏晕,午后尤甚,大便干结或臭秽,小便黄少。舌红,苔黄干,脉数。
证候分析:热毒损伤任、带、血、气,故带下赤白,甚或五色杂下;质粘如脓样,且有臭气者,均是热毒蕴蒸之象。热毒伤津,故烦热,口干,便难,尿黄,热毒伤正,阴血大耗,故头昏,午后尤甚等。舌红,苔黄,脉数,均为热毒之征。
治法:清热解毒。
方药:五味消毒饮(《医宗金鉴》)加白花蛇舌草、白术。 方中蒲公英、金银花、野菊花。紫地丁、天葵子均为清热解毒之品;白花蛇舌草既能清热解毒,又可利湿;白术健脾利湿。若脾胃虚弱,正气不足者,可加黄芪以扶正托毒。
【其他疗法】
l.单方成药 (l)鸡冠花30g、小金樱子15g、白果10个,水煎服。 (2)白果7-10个去心,和豆腐炖服。 (3)金樱子30g,水煎服,或与猪膀胱,或与冰糖像服。 (4)乌鸡白凤丸,服法见说明,带下质稀者服之有效。
2.外治法参见阴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