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后自汗、盗汗
发布: 2010-12-14 22:42 | 作者: 仙人掌 | 来源: 北美中医网--www.natcm.com
产妇于产后出现涔涔汗出,持续不止者,称为“产后自汗”。若睡后汗出湿衣,醒来即止者,称为“产后盗汗”。属产后“三急”症之一。但不少妇女产后汗出较平时多,尤其于饮食。活动后或睡眠时为显,此因产后气血较虚,腠理不密所致,可在数天后营卫自调而缓解,可不作病论。
【病因病机】
本病的主要机理,乃产后气虚,卫阳不固或阴虚内热;浮阳不敛,迫汗外溢所致。
1.气虚自汗 素体虚弱,复因产时气血耗伤,气虚益甚,卫阳不固,以致自汗不止。
2.阴虚盗汗 营阴素弱,产时失血,阴血益虚,阴虚内热,迫汗外泄,而致盗汗。
【辨证施治】
本病以产后出汗量过多和持续时间长为特点。据出汗时间之不同以分盗汗、自汗。睡中汗出,醒来即止为盗汗。白昼汗多,动则益甚者为自汗。临床尚有中暑,或发热等所致出汗,应据病史、病情缓急以及有无发热等症加以鉴别。本病着重在虚,但有气虚、阴虚之别。气虚自汗者,治当益气固表;阴虚盗汗者,治宜养阴潜阳敛汗。
1.气虚自汗
主要证候:产后汗出较多,不能自止,动则加剧,时或恶风,面色视白,气短懒言,语声低怯,倦怠乏力。舌淡苔薄,脉虚弱。
证候分析:因产伤血,气随血耗,卫阳不固,故自汗恶风。气虚则面色断白,气短懒言,语声低怯,倦怠乏力。舌淡苔薄,脉虚弱,均为气虚之象。
治疗原则:补气固表,和营止汗。
方药:黄芪汤(《济明纲目》)。方中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补气健脾固表;熟地、麦冬、大枣养阴滋血;牡蛎固涩敛汗;防风达表,助黄芪、白术益气御风,且黄芪得防风,其功益彰。
2.阴虚盗汗
主要证候:产后睡中汗出,醒来自止,面色潮红,头晕耳鸣,口燥咽干,渴不思饮,或有五心烦热,午后较甚,腰膝疲软。舌嫩红,少苔或无苔,脉细数无力。
证候分析:因产伤血,营阴耗损,阳虚生内热,热迫汗泄,故在睡中汗出。醒后阳气外卫,故汗即止。阴虚阳浮于上,则面色潮红,头晕耳鸣,目燥咽干,渴不思饮,乃虚热灼律,不得上承。五心烦热,午后较甚及腰膝酸软等,为阴虚损及肝肾。舌嫩红或终,脉细数无力,为阴虚热扰于内之征。
治法:养阴益气,生津敛汗。
方药:生脉散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加锻牡蛎、浮小麦。方中人参益气生津,麦冬、五味子滋阴敛汗,牡蛎固涩,浮小麦止汗。共奏益气养阴,生津敛汗之效。
【病因病机】
本病的主要机理,乃产后气虚,卫阳不固或阴虚内热;浮阳不敛,迫汗外溢所致。
1.气虚自汗 素体虚弱,复因产时气血耗伤,气虚益甚,卫阳不固,以致自汗不止。
2.阴虚盗汗 营阴素弱,产时失血,阴血益虚,阴虚内热,迫汗外泄,而致盗汗。
【辨证施治】
本病以产后出汗量过多和持续时间长为特点。据出汗时间之不同以分盗汗、自汗。睡中汗出,醒来即止为盗汗。白昼汗多,动则益甚者为自汗。临床尚有中暑,或发热等所致出汗,应据病史、病情缓急以及有无发热等症加以鉴别。本病着重在虚,但有气虚、阴虚之别。气虚自汗者,治当益气固表;阴虚盗汗者,治宜养阴潜阳敛汗。
1.气虚自汗
主要证候:产后汗出较多,不能自止,动则加剧,时或恶风,面色视白,气短懒言,语声低怯,倦怠乏力。舌淡苔薄,脉虚弱。
证候分析:因产伤血,气随血耗,卫阳不固,故自汗恶风。气虚则面色断白,气短懒言,语声低怯,倦怠乏力。舌淡苔薄,脉虚弱,均为气虚之象。
治疗原则:补气固表,和营止汗。
方药:黄芪汤(《济明纲目》)。方中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补气健脾固表;熟地、麦冬、大枣养阴滋血;牡蛎固涩敛汗;防风达表,助黄芪、白术益气御风,且黄芪得防风,其功益彰。
2.阴虚盗汗
主要证候:产后睡中汗出,醒来自止,面色潮红,头晕耳鸣,口燥咽干,渴不思饮,或有五心烦热,午后较甚,腰膝疲软。舌嫩红,少苔或无苔,脉细数无力。
证候分析:因产伤血,营阴耗损,阳虚生内热,热迫汗泄,故在睡中汗出。醒后阳气外卫,故汗即止。阴虚阳浮于上,则面色潮红,头晕耳鸣,目燥咽干,渴不思饮,乃虚热灼律,不得上承。五心烦热,午后较甚及腰膝酸软等,为阴虚损及肝肾。舌嫩红或终,脉细数无力,为阴虚热扰于内之征。
治法:养阴益气,生津敛汗。
方药:生脉散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加锻牡蛎、浮小麦。方中人参益气生津,麦冬、五味子滋阴敛汗,牡蛎固涩,浮小麦止汗。共奏益气养阴,生津敛汗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