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后痉证
发布: 2010-12-14 22:39 | 作者: 仙人掌 | 来源: 北美中医网--www.natcm.com
产后发生四肢抽搐,项背强直,甚则角弓反张,称为“产后痉证”又称“产后发痉”。是古人称为新产三病之一,在《金匾要略·妇人产后病卧证并治》已有论述。本病之感染邪毒型,实为产后“破伤风”症,为产后急重症之一。因为本症是由感染外邪所致,故采用新法接生,注意消毒及产褥卫生,可防上邪毒入侵。对急产、滞产,或产道有污染和损伤者,作预防性治疗,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。
【病因病机】
本病的发生,多因产后亡血伤津,心肝血虚,筋脉失养;或亡血复汗,邪毒乘虚直窜气血筋脉所致。后者,症情急重,若治不及时,可危及产妇生命。
1.阴血亏虚 产后失血伤津,营阴耗损、血少津亏,不能儒润筋脉。以致拘急抽搐。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》云:“产后发痉,乃阴血大亏症也。”
2.感染邪毒 多因接生不慎,局部创伤,伤口不洁,邪毒乘虚而入,伤动血脉,直窜筋络,以致经脉拘急发痉。
【诊断要点】
产后发生四肢抽搐一,项背强直,甚则角弓反张。为本病之诊断依据。临床须与产后癫病等相鉴别。子病多有高血压、水肿和蛋白尿等体征;癫痫以往有同样发作史;高热之抽搐必有热象可辨,以此为别。
【辨证施治】
产后发痉.证有虚实。凡面色苍白,舌淡脉细考,属血虚;面呈苦笑,项强口噤,发热恶寒者,属邪毒。本病的治疗原则:虚实各异。属阴血亏虚者,以养血为主;若感染邪毒,则宜解毒祛风镇痉。但不可过用辛温之品,以防燥血伤津,致生他变。
1.阴虚血亏
主要证候:产后骤然发痉,头项强直,牙关紧闭,四肢抽搐;面色苍白或萎黄。舌淡红无苔,脉虚细。
证候分析:产后亡血伤津。筋脉失养,血虚生风,肝风内动,四肢抽搐,头项强直。
方药:三甲复脉汤(《湿病条辨》)加天麻、钩藤、石菖蒲。 方中白芍、阿胶、地黄、麻仁滋阴养血,龟板、鳖甲、牡蛎育胎潜阳,天麻、钩藤平肝熄风,菖蒲芳香开窍,甘草健脾和中。全方有滋阴养血,柔肝熄风之效。使津充血足,筋脉得养,则痉证自愈。
2.感染邪毒
主要证候:新产后头项强痛,发热恶寒,牙关紧闭,口角搐动,面呈苦笑,继而项背强直,角弓反张。舌质正常,苔薄白,脉浮而弦。
证候分析:产后感染邪毒,邪毒入侵,正邪交争,故发热恶寒,头项强痛。邪毒内陷,窜入筋脉,则牙关紧闭,面呈苦笑,甚则项背强直,角弓反张。
治法:解毒镇痉,理血祛风。
方药:撮风散(《证治准绳》)加桑寄生。 方中蜈蚣、蝎尾、僵蚕解毒镇痉熄风,钩藤平肝熄风,麝香芳香开窍,朱砂安神安志,桑寄生、白芍养血柔肝,调以竹沥汁清热。全方共奏解毒镇痉熄风,养血柔肝止痉之效。
破伤风症情急重,应千方百计控制抽搐发生,可配合现代医学方法抢救。同时注意加强护理,避免声、光、热的刺激,防止创伤、窒息等。
【病因病机】
本病的发生,多因产后亡血伤津,心肝血虚,筋脉失养;或亡血复汗,邪毒乘虚直窜气血筋脉所致。后者,症情急重,若治不及时,可危及产妇生命。
1.阴血亏虚 产后失血伤津,营阴耗损、血少津亏,不能儒润筋脉。以致拘急抽搐。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》云:“产后发痉,乃阴血大亏症也。”
2.感染邪毒 多因接生不慎,局部创伤,伤口不洁,邪毒乘虚而入,伤动血脉,直窜筋络,以致经脉拘急发痉。
【诊断要点】
产后发生四肢抽搐一,项背强直,甚则角弓反张。为本病之诊断依据。临床须与产后癫病等相鉴别。子病多有高血压、水肿和蛋白尿等体征;癫痫以往有同样发作史;高热之抽搐必有热象可辨,以此为别。
【辨证施治】
产后发痉.证有虚实。凡面色苍白,舌淡脉细考,属血虚;面呈苦笑,项强口噤,发热恶寒者,属邪毒。本病的治疗原则:虚实各异。属阴血亏虚者,以养血为主;若感染邪毒,则宜解毒祛风镇痉。但不可过用辛温之品,以防燥血伤津,致生他变。
1.阴虚血亏
主要证候:产后骤然发痉,头项强直,牙关紧闭,四肢抽搐;面色苍白或萎黄。舌淡红无苔,脉虚细。
证候分析:产后亡血伤津。筋脉失养,血虚生风,肝风内动,四肢抽搐,头项强直。
方药:三甲复脉汤(《湿病条辨》)加天麻、钩藤、石菖蒲。 方中白芍、阿胶、地黄、麻仁滋阴养血,龟板、鳖甲、牡蛎育胎潜阳,天麻、钩藤平肝熄风,菖蒲芳香开窍,甘草健脾和中。全方有滋阴养血,柔肝熄风之效。使津充血足,筋脉得养,则痉证自愈。
2.感染邪毒
主要证候:新产后头项强痛,发热恶寒,牙关紧闭,口角搐动,面呈苦笑,继而项背强直,角弓反张。舌质正常,苔薄白,脉浮而弦。
证候分析:产后感染邪毒,邪毒入侵,正邪交争,故发热恶寒,头项强痛。邪毒内陷,窜入筋脉,则牙关紧闭,面呈苦笑,甚则项背强直,角弓反张。
治法:解毒镇痉,理血祛风。
方药:撮风散(《证治准绳》)加桑寄生。 方中蜈蚣、蝎尾、僵蚕解毒镇痉熄风,钩藤平肝熄风,麝香芳香开窍,朱砂安神安志,桑寄生、白芍养血柔肝,调以竹沥汁清热。全方共奏解毒镇痉熄风,养血柔肝止痉之效。
破伤风症情急重,应千方百计控制抽搐发生,可配合现代医学方法抢救。同时注意加强护理,避免声、光、热的刺激,防止创伤、窒息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