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后发热

发布: 2010-12-14 22:37 | 作者: 仙人掌 | 来源: 北美中医网--www.natcm.com

产后一、二日,由于阴血骤虚,不能敛阳,阳气浮越于外,常有轻微的发热,一般不作病论,如果持续发热不减,或突然高热寒战,伴有其他症状者,称为“产后发热”。其中也包括因产褥感染所致的发热。

【病因病机】

产生本病的机理,主要是阴血骤虚,阳易浮散,腠理不实,营卫不固,易感外邪而致发热。《医宗金鉴》云:“产后发热之故,非止一端。……感受风寒,则为外感发热。若恶露不去,瘀血停留,则为瘀血发热,若去血过多,阴血不足,则为血虚发热。”临床所见,则有感染邪毒发热、血瘀发热、外感发热、血虚发热等。其中一感染邪毒为最重。

1.感染邪毒 由于分娩时的产伤和出血,元气受损,邪毒乘虚侵入胞中,正邪交争,营卫失调,致令发热。

2.血瘀 产后恶露不下,瘀血停滞,阻碍气机,营卫失调,故令发热。肖慎斋说:“败血为病,乃生寒热,本于营卫不通,阴阳乖格之故。”

3.外感 产后失血伤气,百脉空虚,腠理不密,卫外之阳不固,以致风寒之邪乘虚袭入,营卫不和,因而发热。

4.血虚 由于产时失血过多,阴血暴虚,阳无所附,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。薛立斋说:“新产妇人,阴血暴亡,阳无所附而外热。”

【辨证施治】

产后发热,病因不同,症状各异。若发热恶寒,伴小腹疼痛,拒按,恶露有臭气,则为感染邪毒。寒热时作,恶露量少或不下,小腹疼痛,拒按,为血瘀发热。恶寒发热,肢体疼痛,咳嗽流涕,为外感发热。产后失血过多,微热自汗,为血虚发热。

治疗产后发热,应以调气血、和营卫为主。产后诚多虚证,不宜过于发表攻里,但又不可不问证情,片面强调补虚,而忽视外感和里实之证,致犯虚虚实实之戒。

1.感染邪毒

主要证候:发热恶寒,小腹疼痛拒按,恶露量多或少,色紫黑如败酱,有臭味,烦躁口渴,尿少色黄,大便燥结,舌红苔黄,脉数有力。

证候分析:邪毒感染,直伤胞宫,正邪交争,故现发热恶寒。邪毒入胞,与瘀血互结,以致小腹疼痛拒按,恶露量多或少,色紫黑如败酱,有臭味。热盛于内,灼伤津液,故烦躁口渴,尿少色黄,大便燥结。舌红苔黄,脉数有力,均为邪毒感染热盛之征。

治疗原则:清热解毒,凉血化瘀。

方药:五味消毒饮(《医宗金鉴》)加蒲黄、五灵脂、丹皮、赤芍、鱼腥草、益母草。方中以五味消毒饮(蒲公英、金银花、野菊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清热解毒。蒲黄、五灵脂化瘀止痛。丹皮、赤芍凉血活血。鱼腥草、益母草以增强其祛瘀解毒之功。若小腹疼痛加剧,恶露不畅,有臭味,大便秘结,高热不退者,宜用大黄牡丹汤(《金匮要略》)(大黄、丹皮、桃仁、冬瓜仁、芒硝)加败酱草以清热泻下逐瘀。若证见高热、汗出,烦躁,斑疹隐隐,舌红绛,苔黄燥,脉弦细而数,为邪入营分而累及血分,宜用清营汤(《温病条辨》)(玄参、生地、麦冬、金银花、连翘、竹叶、丹参、黄连、犀牛角)以清热解毒,凉血养阴。酌加紫花地丁、蒲公英、穿心莲以助其清热解毒之力。若高热不退,神昏谵语,甚或昏迷,面色苍白,四肢厥冷,脉微而数,为热入心包之象。可用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(均系成药)。必要时需中西结合进行抢救。

2.血瘀

主要证候:寒热时作,恶露不下,或下亦甚少,色紫黯有块,小腹疼痛拒按,口燥而不欲饮,舌紫黯或有瘀点,脉弦涩。

证候分析:由于产后恶露当下不下,或下之甚少,瘀血内阻,营卫失调,故寒热时作。气机不畅,故恶露色紫黯有块,小腹疼痛拒按。瘀血阻滞,津液不得上承,故现口燥而不欲饮。舌紫黯或有瘀点,脉弦涩为血瘀之证。

治法:活血化瘀。

方药:生化汤(方见《产后腹痛》)加丹皮、益母草、丹参以助活血化瘀之力。瘀去则热自除。

3.外感

主要证候:产后恶寒发热,头痛,肢体疼痛,无汗,或见咳嗽,流涕。舌苔薄白,脉浮。

证候分析:产后气血虚弱,卫外之阳失固,风寒之邪乘虚侵袭,正邪相争,则见恶寒发热。外邪侵袭,首及太阳之表,太阳经脉络于头目项背,故头痛,肢体疼痛。腠理为寒邪所闭则无汗。风寒之邪侵肺,肺气失宣,故有咳嗽,流涕。舌苔薄白,脉浮,均为风寒袭表之证。

治法:养血疏风。

方药:四物汤(《和剂局方》)加苏叶、防风、荆芥、甘草。方中四物汤(当归、熟地、川芎、白芍)养血。荆芥、防风、苏叶疏风解表。甘草和中。共为养血解表之剂。若证见发热,微恶风寒,头痛,咳嗽,口渴,微汗出或无汗,舌尖边红,苔薄白,脉浮数,为风热之邪乘虚侵袭肺卫,卫气被遏,开阖失司所致。应治以辛凉解表,疏风清热。方用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金银花、连翘、竹叶、荆芥穗、牛蒡子、薄荷、桔梗、淡豆豉、甘草、芦根。

4.血虚

主要证候:产后失血过多,身有微热,自汗,头晕目眩,心悸少寐,腹痛绵绵,手足麻木。舌淡红,苔薄,脉虚稍数。

证候分析:产后失血伤津,阴不敛阳,虚阳外浮,故身有微热,自汗。血虚清窍失养,则头晕目眩。血不养心,则心悸少寐。胞脉失养,则腹痛绵绵。血虚不能濡养四肢,则手足麻木。舌淡红,苔薄,脉虚稍数,也为血虚之征。

治法:补血益气。

方药:八珍汤(《证治准绳》)去川芎,加黄芪补气。如午后热甚,口渴喜冷饮,大便干燥,小便黄赤,舌质红,苔薄黄而干,脉细数者为阴虚内热之征。宜滋阴,清热,养血。方用加减一阴煎(《景岳全书》)(生地、白芍、麦冬、熟地、知母、地骨皮、甘草)加青蒿、鳖甲增其滋阴清热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