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饮家】指平素患有水饮病的患者。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指出水饮患者的証候是患者感到口渴,在饮水后又出现呕吐,认为这是水饮停留在心下(指胃脘)。
【黄家】指平素患有黄胆而时时发作的病人。
【龙火内燔】燔,焚烧之意。这里指“肾火偏亢”。龙火,指肾火,命门之火。肾是阴脏,内藏水火(即真阴,真阳),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。若肾水亏损太过,则可使肾火偏亢...
【血】即凝固呈紫黑色的败血。
【饪之邪】同馨。饪,即饮食。《金匮.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証》:「饪之邪,从口入者,宿食也。」意即过食馨香食物,酸成宿食而致病。一说作“之邪”,义同。一说“”同“穀...
【七伤】 七种劳伤的病因。《诸病源侯论.虚劳候》:「一曰大饱伤脾,....。二曰大怒气逆伤肝。....三曰强力举重,久坐湿地伤肾。....四曰形寒,寒饮伤肺。....五日忧愁...
【七情】 指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等精神情志变化的七种表现,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。作为致病因素,是指这些精神活动过度强烈和持久,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,或内脏先...
【三因】古代把病因分为“内因”、“外因”、“不内外因”三类。三因即此三类病因的总称,见於陈无择《三因极一病証方论》。陈氏引申《金匮要略方论》「千般疢难,不越三...
【不内外因】病因之一,参阅“三因”条.
【中寒】 寒邪所中。平素阳气不足,突然遭到寒邪侵袭,出现四肢厥冷,六脉沉细或迟紧等症状。 中焦虚寒,由于阳气不足,脾胃机能衰退,出现腹痛喜按,畏寒肢冷,口淡泛恶...
【中恶】 因触冒不正之气或卒见怪异而大惊恐,忽然呈现手足逆冷、面色发青、精神恍惚、头目昏晕,或错言妄语,甚则口噤、昏厥等症。 小儿病症。指小儿真气衰弱,为“恶气...
【中毒】毒物进入体内,因毒性作用而发生的病症。如药物毒:巴豆、砒霜、斑蝥等;食物毒:酒精、河豚、病禽,木薯等。
【五劳】 心劳、肝劳、脾劳、肺劳、肾劳等五脏劳损的疾病。《证治要诀》:「五劳者,五脏之劳也。」《医学纲目》:「何谓五劳? 心劳血损,肝劳神损,脾劳食损,肺劳气损...
【五劳所伤】因劳逸不当,气血筋骨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类损伤。《素问.宣明五气篇》:「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立伤骨,久行伤筋,是谓五劳所伤。」
【五味偏嗜】 五味,指辛、甘、酸、苦、鹹。长期偏嗜五味,是致病因素之一。《素问.生气通天论》:「是故味过於酸,肝气以津,脾气乃绝。味过於鹹,大骨气劳,短肌,心...
【五志化火】指喜,怒、忧,思、恐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而引起的病理性机能亢进。情志和气的活动密切相闢,长期精神活动过度的兴奋或抑郁,会使气机紊乱,脏腑真阴亏损,出...
【五志过极】五志,即喜、怒、忧,思、恐等五种情志,亦泛指各种精神活动。这些活动过度,就会影响脏腑气血活动,成为致病的原因。参见“五志”,“五志化火”条。
【五邪】五种病邪的合称。 指“虚邪”、“实邪”、“贼邪”、“微邪”、“正邪”等五种。这是从五行生克关系来说明五脏受病的情况。凡病邪从生我(母)的方面传来,称为...
【伏气】指病邪伏藏体内,经过相当时期而发病。郁热内发,最易伤阴。病变部位有深有浅,有发於少阳、阳明、少阴和厥阴等经的不同。邪郁越深,病情越重。发病时由里达表,...
【伤风】伤于风邪而发病,习称伤风感冒。临床表现有“风寒”或“风热”等不同类型。参见“风寒感冒”、“风热感冒”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