震颤
发布: 2010-12-15 00:33 | 作者: 仙人掌 | 来源: 北美中医网--www.natcm.com
【证候特征】
本病以头部及肢体摇动、颤抖,甚至不能持物为其共同证候特征。临床上发病缓慢,始则头摇肢颤,不能自持,甚至头与肢体震颤不已,不能持物,食则令人代哺;继而肢体不灵,行动缓慢,表情淡漠、呆滞;终则口角流涎,甚或卧床不起。
【病因病机】
1.风阳内动 多由年迈久病肾亏,劳欲太过,饮酒无度,或药物所伤,致使肾气不足,肾精亏耗,精气亏少,虚阳内动,脑髓失养,神机失调,血脉不利,心神失主而成;也有因肾水不足则木少滋荣,或暴怒伤肝而气机不畅,阳气内郁化热生风而成。
2.髓海不足 久病或年迈肾亏精少,或七情内变,凡应事太烦,则伤神。精生气,气生神,神伤则精损气耗,脑筋不足,神机失养,筋脉肢体失主而成。
3.气血亏虚 气之源头在乎脾,今脾损致中气不足,中焦失运化,精血不生,则气虚血少,阴亏阳亢,波及于肝,肝阳独炽;或心气衰少,心火不宣,阴气独盛,神机受累,筋脉肢体失司而成。
4.痰热动风 多因肺脾肾亏虚所致。盖肺虚则水津不布,通调失司,痰饮内生;脾虚则中州不运,津停液结为痰、饮、湿;肾气不足则不能制水,痰湿丛生。积痰日久化热,热极化风,痰热动风,致使气机失司,脑神被扰,而成本病。
综上所述,本病为脑髓与肝脾肾等脏器受损而发生的退行性病变,关键在于肾虚精亏,筋脉失荣;脾虚生化不足,致脑髓失充;或痰热动风,致使心神失主,筋脉肢体失控,是为其病因病机之根本所在。
【诊断】
1.具有头部及肢体摇动、颤抖的特定临床表现。轻者头摇肢颤,重者头部震摇大动,肢体震颤不已,不能持物,食则令人代哺;继见肢体不灵,行动迟缓,表情淡漠,呆滞,口角流涎等症。
2.多发于中老年人,男性多于女性。
3.起病隐袭,渐进发展加重,不能自行缓解。
4.测血压、查眼底,必要时做颅脑CT、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。
【鉴别诊断】
震颤应与瘛疭相鉴别: 瘛疭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,其症见手足屈伸牵引,常伴发热、神昏、两目窜视,头、手颤动; 震颤为一慢性疾患,以头部、肢体摇动、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,一般无发热、神昏及其他特殊神志改变症状,手足颤抖而无抽搐牵引。再结合病史的分析,辅以实验室及颅脑CT、MRI等检查,两者不难鉴别。
【辨证要点】
1.辨标本 以病象而言,头摇肢颤为标,脑髓与肝脾肾脏气受损为本;从病因病机看,精气血亏虚为病之本,痰热、内风为病之标。
2.察虚实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患。即机体脏气虚报的见证属正虚,痰热动风的见证属邪实。
【治疗原则】
本病的发生,虽与脑髓有关,但以肾为根,脾为本,肝为标。关键在于年迈肾亏精乏、气虚痰结、血瘀动风。因此,治以填精补髓以熄风解痉,健脾益气以化瘀散结为其大法。
【辨证施治】
1.风阳内动
症状:眩晕头胀,面红,口干舌燥,易怒,腰膝酸软,睡有鼾声,渐见头摇肢颤,不能自主,舌红,苔薄黄,脉弦紧。
治法:滋阴潜阳。
方药:滋生青阳汤。 该方以生地、生石决明滋阴潜镇敛阳为君;磁石引肺气入肾以补肾益精敛阳,除烦镇逆,石斛、麦冬育阴生津,丹皮清虚火,共为臣药;白芍补脾阴,泻肝火,和血脉,收阴气,敛逆气,甘菊平肝,清头明目,止虚风,薄荷疏风解郁,清火明目,柴胡疏肝升清散结,和里退热,调畅气机,使气化有序,阴精得助,风阳自平而为住药;天麻与桑叶入肝经,通血脉,祛风痰,滋燥凉血,使气血平和而为使药。诸药配伍,则滋阴潜阳,相得益彰。亦可选滋荣养液膏,药用女贞子、陈皮、干桑叶、熟地、白芍、黑芝麻、旱莲草、枸杞子、当归身、鲜菊花、黑橹豆、南竹叶、玉竹、白茯苓、沙蒺藜、炙甘草治之。
2.髓海不足
症状:头晕目眩,耳鸣,记忆力差或善忘,头摇肢颤,溲便不利,寤寐颠倒,重则神呆,啼笑反常,言语失序,舌质淡红体胖大,苔薄白,脉多沉弦无力或弦细而紧。
治法:填精益髓。
方药:龟鹿二仙膏。 该方以鹿角通督脉,龟板通任脉,一善通阳,一善通阴,均为血肉有情之品,使阴阳相和,善补人之真气;人参大补中气,则气之源头得助,气化改善,气血调畅;枸杞子滋补肝肾。四味相合,填精益髓,达到补养精、气、神三宝之功。 亦可用益脑强神丸:鹿角胶50g、麝香4g、海马50g、龟板胶50g、燕菜50g、西红花50g、玳瑁100g、枸杞子100g、石菖蒲50g、山萸肉75g、桃仁25g、何首乌100g、熟地75g、黄精100g、豨莶草100g、生槐米100g、五味子50g,共为细面,制大蜜丸,每服l丸,日3次,淡盐水送服。
3.气血亏虚
症状:眩晕,心悸而烦,动则气短懒言,头摇肢颤,纳呆,乏力,畏寒肢冷,汗出,溲便失常,舌体胖大质淡红,苔薄白滑,脉沉濡无力或沉细。
治法:补中益气。
方药: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送服天王补心丹。 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、益气升清,四君子汤健脾益气,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、宁心安神。亦可用心脾双补九,药用人参、玄参、五味子、远志肉、麦冬、神曲、酸枣仁、柏子仁、白术、川贝母、生甘草、丹参、苦桔梗、生地、川黄连、香附、朱砂,共为细未,以桂圆肉熬膏代蜜,捣丸如弹子大,每晨嚼服1丸,开水送服。
4.痰热劲风
症状:头晕目眩,头摇,肢麻震颤,手不能持物,甚至四肢不知痛痒,胸闷泛恶,甚则呕吐痰涎,咳喘,痰涎如缕如丝,吹拂不断,舌体胖大有齿痕,舌质红,苔厚腻或白或黄,脉沉滑或沉濡。
治法:豁痰熄风。
方药:导痰汤。 本方以半夏燥湿降逆,茯苓健脾渗湿,湿去痰无以生,陈皮利气,甘草益牌,脾旺能胜湿,利气则痰无滞留,此二陈汤意;加制南星以治风痰,增枳壳理气顺降宽中,再加皂荚宣塞导滞通窍以利气、去垢、开胃;硼砂除热痰散结。还可加生石决明以滋阴潜镇,敛阳熄风;生白芍补脾平肝,和血脉,收阴气,敛逆气。 或用化痰透脑丸,药用九制南星25g、天竺黄100g、煨皂角5g、麝香4g、琥珀50g、郁金50g、半夏50g、蛇胆陈皮50g、远志肉100g、珍珠10g、沉香50g、石花菜100g、海胆50g,共为细面,制大蜜丸,每服1丸,l日3次,白开水送服。
【转归预后】
本病运用中医治疗部分病例能缓解症状,延缓自然加重过程。若失治或调摄治疗不当,则逐年加重,可转为痴呆,预后不良。
【预防与调摄】
增强人体正气,避免和消除导致震颤的各种致病因素,如尽量保持安定情绪,切忌忧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;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,避免受风、受热、受潮,生活要有规律,劳逸适度,节制房事;饮食清淡,进食尽可能定时定量,勿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,戒除烟酒,忌过咸伤肾之品;还要加强功能锻炼,防止中毒及颅脑外伤,对已患中风者,及时治疗对预防本病发生有重要意义
本病以头部及肢体摇动、颤抖,甚至不能持物为其共同证候特征。临床上发病缓慢,始则头摇肢颤,不能自持,甚至头与肢体震颤不已,不能持物,食则令人代哺;继而肢体不灵,行动缓慢,表情淡漠、呆滞;终则口角流涎,甚或卧床不起。
【病因病机】
1.风阳内动 多由年迈久病肾亏,劳欲太过,饮酒无度,或药物所伤,致使肾气不足,肾精亏耗,精气亏少,虚阳内动,脑髓失养,神机失调,血脉不利,心神失主而成;也有因肾水不足则木少滋荣,或暴怒伤肝而气机不畅,阳气内郁化热生风而成。
2.髓海不足 久病或年迈肾亏精少,或七情内变,凡应事太烦,则伤神。精生气,气生神,神伤则精损气耗,脑筋不足,神机失养,筋脉肢体失主而成。
3.气血亏虚 气之源头在乎脾,今脾损致中气不足,中焦失运化,精血不生,则气虚血少,阴亏阳亢,波及于肝,肝阳独炽;或心气衰少,心火不宣,阴气独盛,神机受累,筋脉肢体失司而成。
4.痰热动风 多因肺脾肾亏虚所致。盖肺虚则水津不布,通调失司,痰饮内生;脾虚则中州不运,津停液结为痰、饮、湿;肾气不足则不能制水,痰湿丛生。积痰日久化热,热极化风,痰热动风,致使气机失司,脑神被扰,而成本病。
综上所述,本病为脑髓与肝脾肾等脏器受损而发生的退行性病变,关键在于肾虚精亏,筋脉失荣;脾虚生化不足,致脑髓失充;或痰热动风,致使心神失主,筋脉肢体失控,是为其病因病机之根本所在。
【诊断】
1.具有头部及肢体摇动、颤抖的特定临床表现。轻者头摇肢颤,重者头部震摇大动,肢体震颤不已,不能持物,食则令人代哺;继见肢体不灵,行动迟缓,表情淡漠,呆滞,口角流涎等症。
2.多发于中老年人,男性多于女性。
3.起病隐袭,渐进发展加重,不能自行缓解。
4.测血压、查眼底,必要时做颅脑CT、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。
【鉴别诊断】
震颤应与瘛疭相鉴别: 瘛疭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,其症见手足屈伸牵引,常伴发热、神昏、两目窜视,头、手颤动; 震颤为一慢性疾患,以头部、肢体摇动、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,一般无发热、神昏及其他特殊神志改变症状,手足颤抖而无抽搐牵引。再结合病史的分析,辅以实验室及颅脑CT、MRI等检查,两者不难鉴别。
【辨证要点】
1.辨标本 以病象而言,头摇肢颤为标,脑髓与肝脾肾脏气受损为本;从病因病机看,精气血亏虚为病之本,痰热、内风为病之标。
2.察虚实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患。即机体脏气虚报的见证属正虚,痰热动风的见证属邪实。
【治疗原则】
本病的发生,虽与脑髓有关,但以肾为根,脾为本,肝为标。关键在于年迈肾亏精乏、气虚痰结、血瘀动风。因此,治以填精补髓以熄风解痉,健脾益气以化瘀散结为其大法。
【辨证施治】
1.风阳内动
症状:眩晕头胀,面红,口干舌燥,易怒,腰膝酸软,睡有鼾声,渐见头摇肢颤,不能自主,舌红,苔薄黄,脉弦紧。
治法:滋阴潜阳。
方药:滋生青阳汤。 该方以生地、生石决明滋阴潜镇敛阳为君;磁石引肺气入肾以补肾益精敛阳,除烦镇逆,石斛、麦冬育阴生津,丹皮清虚火,共为臣药;白芍补脾阴,泻肝火,和血脉,收阴气,敛逆气,甘菊平肝,清头明目,止虚风,薄荷疏风解郁,清火明目,柴胡疏肝升清散结,和里退热,调畅气机,使气化有序,阴精得助,风阳自平而为住药;天麻与桑叶入肝经,通血脉,祛风痰,滋燥凉血,使气血平和而为使药。诸药配伍,则滋阴潜阳,相得益彰。亦可选滋荣养液膏,药用女贞子、陈皮、干桑叶、熟地、白芍、黑芝麻、旱莲草、枸杞子、当归身、鲜菊花、黑橹豆、南竹叶、玉竹、白茯苓、沙蒺藜、炙甘草治之。
2.髓海不足
症状:头晕目眩,耳鸣,记忆力差或善忘,头摇肢颤,溲便不利,寤寐颠倒,重则神呆,啼笑反常,言语失序,舌质淡红体胖大,苔薄白,脉多沉弦无力或弦细而紧。
治法:填精益髓。
方药:龟鹿二仙膏。 该方以鹿角通督脉,龟板通任脉,一善通阳,一善通阴,均为血肉有情之品,使阴阳相和,善补人之真气;人参大补中气,则气之源头得助,气化改善,气血调畅;枸杞子滋补肝肾。四味相合,填精益髓,达到补养精、气、神三宝之功。 亦可用益脑强神丸:鹿角胶50g、麝香4g、海马50g、龟板胶50g、燕菜50g、西红花50g、玳瑁100g、枸杞子100g、石菖蒲50g、山萸肉75g、桃仁25g、何首乌100g、熟地75g、黄精100g、豨莶草100g、生槐米100g、五味子50g,共为细面,制大蜜丸,每服l丸,日3次,淡盐水送服。
3.气血亏虚
症状:眩晕,心悸而烦,动则气短懒言,头摇肢颤,纳呆,乏力,畏寒肢冷,汗出,溲便失常,舌体胖大质淡红,苔薄白滑,脉沉濡无力或沉细。
治法:补中益气。
方药: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送服天王补心丹。 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、益气升清,四君子汤健脾益气,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、宁心安神。亦可用心脾双补九,药用人参、玄参、五味子、远志肉、麦冬、神曲、酸枣仁、柏子仁、白术、川贝母、生甘草、丹参、苦桔梗、生地、川黄连、香附、朱砂,共为细未,以桂圆肉熬膏代蜜,捣丸如弹子大,每晨嚼服1丸,开水送服。
4.痰热劲风
症状:头晕目眩,头摇,肢麻震颤,手不能持物,甚至四肢不知痛痒,胸闷泛恶,甚则呕吐痰涎,咳喘,痰涎如缕如丝,吹拂不断,舌体胖大有齿痕,舌质红,苔厚腻或白或黄,脉沉滑或沉濡。
治法:豁痰熄风。
方药:导痰汤。 本方以半夏燥湿降逆,茯苓健脾渗湿,湿去痰无以生,陈皮利气,甘草益牌,脾旺能胜湿,利气则痰无滞留,此二陈汤意;加制南星以治风痰,增枳壳理气顺降宽中,再加皂荚宣塞导滞通窍以利气、去垢、开胃;硼砂除热痰散结。还可加生石决明以滋阴潜镇,敛阳熄风;生白芍补脾平肝,和血脉,收阴气,敛逆气。 或用化痰透脑丸,药用九制南星25g、天竺黄100g、煨皂角5g、麝香4g、琥珀50g、郁金50g、半夏50g、蛇胆陈皮50g、远志肉100g、珍珠10g、沉香50g、石花菜100g、海胆50g,共为细面,制大蜜丸,每服1丸,l日3次,白开水送服。
【转归预后】
本病运用中医治疗部分病例能缓解症状,延缓自然加重过程。若失治或调摄治疗不当,则逐年加重,可转为痴呆,预后不良。
【预防与调摄】
增强人体正气,避免和消除导致震颤的各种致病因素,如尽量保持安定情绪,切忌忧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;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,避免受风、受热、受潮,生活要有规律,劳逸适度,节制房事;饮食清淡,进食尽可能定时定量,勿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,戒除烟酒,忌过咸伤肾之品;还要加强功能锻炼,防止中毒及颅脑外伤,对已患中风者,及时治疗对预防本病发生有重要意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