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证(三)
发布: 2010-12-15 00:25 | 作者: 仙人掌 | 来源: 北美中医网--www.natcm.com
【辨证施治】
以下分别叙述鼻衄、齿衄、咳血、吐血、便血、尿血、紫斑七个血证的辨证论治。
一、鼻衄
鼻腔出血,称为鼻衄。它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。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,其中以肺热、冒热、肝火为常见。另有少数病人,可由正气亏虚,血失统摄引起。 鼻衄可因鼻腔局部疾病及全身疾病而引起。内科范围的鼻衄主要见于某些传染病、发热性疾病、血液病、风湿热、高血压、维生素缺乏症、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等引起的鼻出血。至于鼻腔局部病变引起的鼻衄,一般属于五官科的范畴。
1.热邪犯肺
症状:鼻燥衄血,口干咽燥,或兼有身热、咳嗽痰少等症,舌质红,苔薄,脉数。
治法:清泄肺热,凉血止血。
方药:桑菊饮。 方中以桑叶、菊花、薄荷、连翘辛凉轻透,宣散风热;桔梗、杏仁、甘草宣降肺气,利咽止咳;芦根清热生津。可加丹皮、茅根、旱莲草、侧柏叶凉血止血。肺热盛而无表证者,去薄荷、桔梗,加黄芩、栀子清泄肺热;阴伤较甚,口、鼻、咽干燥显著者,加玄参、安冬、生地养阴润肺。
2.胃热炽盛
症状:鼻衄,或兼齿衄,血色鲜红,口渴欲饮,鼻干,口干臭秽,烦躁,便秘,舌红,苔黄,脉数。
治法:清胃泻火,凉血止血。
方药:玉女煎。 方中以石膏、知母清胃泻火,地黄、麦冬养阴清热,牛膝引血下行。共奏泻火养阴,凉血止血的功效。 可加大蓟、小蓟、白茅根、藕节等凉血止血。热势甚者,加山桅、丹皮、黄连等清热泻火;大便秘结,加生大黄通腑泻热;阴伤较甚,口渴、舌红苔少、脉细数者,加天花粉、石斛、玉竹养胃生津。
3.肝火上炎
症状:鼻衄,头痛,目眩,耳鸣,烦躁易怒,两目红赤,口苦,舌红,脉弦数。
治法:清肝泻火,凉血止血。
方药:龙胆泻肝汤。 方中以龙胆草、柴胡、栀子、黄芩清肝泻火;木通、泽泻、车前子清利湿热;生地、当归、甘草滋阴养血,使泻中有补,清中有养。 可酌加白茅根、蒲黄、大蓟、小蓟、藕节等凉血止血。若阴液亏耗,口鼻干燥,舌红少津,脉细数者,可去车前子、泽泻、当归,酌加玄参、麦冬、女贞子、旱莲草养阴清热。
4.气血亏虚
症状:鼻衄,或兼齿衄、肌衄,神疲乏力,面色恍白,头晕,耳鸣,心悸,夜寐不宁,舌质淡,脉细无力。
治法:补气摄血。
方药:归脾汤。 本方由四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味而成。方中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;当归、黄芪益气生血;酸枣仁、远志、龙眼肉补心益脾,安神定志;木香理气醒脾,使之补而不滞。全方具有补养气血、健脾养心及益气摄血的作用。可加仙鹤草、阿胶、茜草等加强其止血作用。
对以上各种证候的鼻衄,除内服汤药治疗外,鼻衄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,以期及时止血。可选用:①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;②用棉花蘸青黛粉塞人鼻腔止血;③用湿棉条蘸塞鼻散(百草霜15g,龙骨15g,枯矾60g,共研极细末)塞鼻等。
二、齿衄
齿龈出血称为齿衄,又称为牙衄、牙宣。以阳明经脉入于齿龈,齿为骨之余,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。 齿衄可由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引起。内科范围的齿衄,多为血液病、维生素缺乏症及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齿衄。至于齿龈局部病变引起的齿觑。一般属于口腔科范围。
1.胃火炽盛
症状:齿衄血色鲜红,齿龈红肿疼痛,头痛,口臭,舌红,苔黄,脉洪数。
治法:清胃泻火,凉血止血。
方药: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。 加味清胃散中,以生地、丹皮、水牛角清热凉血,黄连、连翘清热泻火,当归、甘草养血和中。合用泻心汤以增强其清热泻火的作用。 可酌加白茅根、大蓟、小蓟、藕节等凉血止血。烦热口渴者,加石膏、知母清热除烦。
2.阴虚火旺
症状:齿衄,血色淡红,起病较缓,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,齿摇不坚,舌质红,苔少,脉细数。
治法:滋阴降火,凉血止血。
方药: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。 六味地黄丸养阴补肾,滋阴降火;茜根散滋阴养血,凉血止血。二方合用,互为补充,适用于肾阴亏虚,座火上炎之齿衄。可酌加白茅根、仙鹤草、藕节以凉血止血。虚火较甚而见低热、手足心热者,加地骨皮、白该、知母清退虚热。
三、咳血
血由肺及气管外溢,经口而咳出,表现为痰中带血,或痰血相兼,或咯血鲜红,间夹泡沫,均称为咳血,亦称为嗽血或咯血。 咳血见于多种疾病,许多杂病及温热病都会引起咳血。内科范围的咳血,主要见于呼吸系统的疾病,如支气管扩张症,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炎、肺结核、肺癌等。其中由肺结核、肺癌所致者,尚需参阅肺痨及肺癌两节。温热病中的风温、暑温都会导致咳血,详见温病学的有关部分。
1.燥热伤肺
症状:喉痒咳嗽,痰中带血,口干鼻燥,或有身热,舌质红,少津,苔薄黄,脉数。
治法:清热润肺,宁络止血。
方药:桑杏场。 方中以桑叶、栀子、淡豆较清宣肺热,沙参、梨皮养阴清热,贝母、杏仁肃肺止咳。 可加白茅根、茜草、藕节、侧柏叶凉血止血。出血较多者,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。兼见发热,头痛,咳嗽,咽痛等症,为风热犯肺,加银花、连翘、牛蒡子以辛凉解表,清热利咽;津伤较甚,而见干咳无痰,或痰粘不易咯出,苔少舌红乏津者,可加麦冬、玄参、天冬、天花粉等养阴润燥。痰热壅肺,肺络受损,症见发热,面红,咳嗽,咳血,咯痰黄稠,舌红,首黄,脉数者,可改用清金化痰汤去桔梗,加大蓟、小蓟、茜草等,以清肺化痰,凉血止血;热势较甚,咳血较多者,加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芦根,及冲服三七粉。
2.肝火犯肺
症状:咳嗽阵作,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,胸胁胀痛,烦躁易怒,口苦,舌质红,苔薄黄,脉弦数。
治法:清肝泻肺,凉血止血。
方药:泻白散合黛蛤散。 合用之后,以桑白皮、地骨皮清泻肺热,海蛤壳、甘草清肺化痰,青黛清肝凉血。 可酌加生地、旱莲草、白茅根、大小蓟等凉血止血。肝火较甚,头晕目赤,心烦易怒者,加丹皮、栀子、黄芩清肝泻火;若咳血量较多,纯血鲜红,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,以清热泻火,凉血止血。
3.阴虚肺热
症状:咳嗽痰少,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,血色鲜红,口干咽燥,颧红,潮热盗汗,舌质红,脉细数。
治法:滋阴润肺,宁络止血。
方药:百合固金汤。 本方以百合、麦冬、玄参、生地、熟地滋阴清热,养肺生津;当归、白芍柔润养血;贝母、甘草肃肺化痰止咳。方中之桔梗其性开提,干咳血不利,在此直去。 可加白及、藕节、白茅根、茜草等止血,或合十灰散凉血止血。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,加阿胶、三七养血止血;潮热、颧红者,加青蒿、鳖甲、地骨皮、白薇等清退虚热;盗汗加糯稻根、浮小麦、五味子、牡蛎等收敛固涩。
以下分别叙述鼻衄、齿衄、咳血、吐血、便血、尿血、紫斑七个血证的辨证论治。
一、鼻衄
鼻腔出血,称为鼻衄。它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。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,其中以肺热、冒热、肝火为常见。另有少数病人,可由正气亏虚,血失统摄引起。 鼻衄可因鼻腔局部疾病及全身疾病而引起。内科范围的鼻衄主要见于某些传染病、发热性疾病、血液病、风湿热、高血压、维生素缺乏症、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等引起的鼻出血。至于鼻腔局部病变引起的鼻衄,一般属于五官科的范畴。
1.热邪犯肺
症状:鼻燥衄血,口干咽燥,或兼有身热、咳嗽痰少等症,舌质红,苔薄,脉数。
治法:清泄肺热,凉血止血。
方药:桑菊饮。 方中以桑叶、菊花、薄荷、连翘辛凉轻透,宣散风热;桔梗、杏仁、甘草宣降肺气,利咽止咳;芦根清热生津。可加丹皮、茅根、旱莲草、侧柏叶凉血止血。肺热盛而无表证者,去薄荷、桔梗,加黄芩、栀子清泄肺热;阴伤较甚,口、鼻、咽干燥显著者,加玄参、安冬、生地养阴润肺。
2.胃热炽盛
症状:鼻衄,或兼齿衄,血色鲜红,口渴欲饮,鼻干,口干臭秽,烦躁,便秘,舌红,苔黄,脉数。
治法:清胃泻火,凉血止血。
方药:玉女煎。 方中以石膏、知母清胃泻火,地黄、麦冬养阴清热,牛膝引血下行。共奏泻火养阴,凉血止血的功效。 可加大蓟、小蓟、白茅根、藕节等凉血止血。热势甚者,加山桅、丹皮、黄连等清热泻火;大便秘结,加生大黄通腑泻热;阴伤较甚,口渴、舌红苔少、脉细数者,加天花粉、石斛、玉竹养胃生津。
3.肝火上炎
症状:鼻衄,头痛,目眩,耳鸣,烦躁易怒,两目红赤,口苦,舌红,脉弦数。
治法:清肝泻火,凉血止血。
方药:龙胆泻肝汤。 方中以龙胆草、柴胡、栀子、黄芩清肝泻火;木通、泽泻、车前子清利湿热;生地、当归、甘草滋阴养血,使泻中有补,清中有养。 可酌加白茅根、蒲黄、大蓟、小蓟、藕节等凉血止血。若阴液亏耗,口鼻干燥,舌红少津,脉细数者,可去车前子、泽泻、当归,酌加玄参、麦冬、女贞子、旱莲草养阴清热。
4.气血亏虚
症状:鼻衄,或兼齿衄、肌衄,神疲乏力,面色恍白,头晕,耳鸣,心悸,夜寐不宁,舌质淡,脉细无力。
治法:补气摄血。
方药:归脾汤。 本方由四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味而成。方中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;当归、黄芪益气生血;酸枣仁、远志、龙眼肉补心益脾,安神定志;木香理气醒脾,使之补而不滞。全方具有补养气血、健脾养心及益气摄血的作用。可加仙鹤草、阿胶、茜草等加强其止血作用。
对以上各种证候的鼻衄,除内服汤药治疗外,鼻衄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,以期及时止血。可选用:①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;②用棉花蘸青黛粉塞人鼻腔止血;③用湿棉条蘸塞鼻散(百草霜15g,龙骨15g,枯矾60g,共研极细末)塞鼻等。
二、齿衄
齿龈出血称为齿衄,又称为牙衄、牙宣。以阳明经脉入于齿龈,齿为骨之余,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。 齿衄可由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引起。内科范围的齿衄,多为血液病、维生素缺乏症及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齿衄。至于齿龈局部病变引起的齿觑。一般属于口腔科范围。
1.胃火炽盛
症状:齿衄血色鲜红,齿龈红肿疼痛,头痛,口臭,舌红,苔黄,脉洪数。
治法:清胃泻火,凉血止血。
方药: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。 加味清胃散中,以生地、丹皮、水牛角清热凉血,黄连、连翘清热泻火,当归、甘草养血和中。合用泻心汤以增强其清热泻火的作用。 可酌加白茅根、大蓟、小蓟、藕节等凉血止血。烦热口渴者,加石膏、知母清热除烦。
2.阴虚火旺
症状:齿衄,血色淡红,起病较缓,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,齿摇不坚,舌质红,苔少,脉细数。
治法:滋阴降火,凉血止血。
方药: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。 六味地黄丸养阴补肾,滋阴降火;茜根散滋阴养血,凉血止血。二方合用,互为补充,适用于肾阴亏虚,座火上炎之齿衄。可酌加白茅根、仙鹤草、藕节以凉血止血。虚火较甚而见低热、手足心热者,加地骨皮、白该、知母清退虚热。
三、咳血
血由肺及气管外溢,经口而咳出,表现为痰中带血,或痰血相兼,或咯血鲜红,间夹泡沫,均称为咳血,亦称为嗽血或咯血。 咳血见于多种疾病,许多杂病及温热病都会引起咳血。内科范围的咳血,主要见于呼吸系统的疾病,如支气管扩张症,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炎、肺结核、肺癌等。其中由肺结核、肺癌所致者,尚需参阅肺痨及肺癌两节。温热病中的风温、暑温都会导致咳血,详见温病学的有关部分。
1.燥热伤肺
症状:喉痒咳嗽,痰中带血,口干鼻燥,或有身热,舌质红,少津,苔薄黄,脉数。
治法:清热润肺,宁络止血。
方药:桑杏场。 方中以桑叶、栀子、淡豆较清宣肺热,沙参、梨皮养阴清热,贝母、杏仁肃肺止咳。 可加白茅根、茜草、藕节、侧柏叶凉血止血。出血较多者,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。兼见发热,头痛,咳嗽,咽痛等症,为风热犯肺,加银花、连翘、牛蒡子以辛凉解表,清热利咽;津伤较甚,而见干咳无痰,或痰粘不易咯出,苔少舌红乏津者,可加麦冬、玄参、天冬、天花粉等养阴润燥。痰热壅肺,肺络受损,症见发热,面红,咳嗽,咳血,咯痰黄稠,舌红,首黄,脉数者,可改用清金化痰汤去桔梗,加大蓟、小蓟、茜草等,以清肺化痰,凉血止血;热势较甚,咳血较多者,加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芦根,及冲服三七粉。
2.肝火犯肺
症状:咳嗽阵作,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,胸胁胀痛,烦躁易怒,口苦,舌质红,苔薄黄,脉弦数。
治法:清肝泻肺,凉血止血。
方药:泻白散合黛蛤散。 合用之后,以桑白皮、地骨皮清泻肺热,海蛤壳、甘草清肺化痰,青黛清肝凉血。 可酌加生地、旱莲草、白茅根、大小蓟等凉血止血。肝火较甚,头晕目赤,心烦易怒者,加丹皮、栀子、黄芩清肝泻火;若咳血量较多,纯血鲜红,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,以清热泻火,凉血止血。
3.阴虚肺热
症状:咳嗽痰少,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,血色鲜红,口干咽燥,颧红,潮热盗汗,舌质红,脉细数。
治法:滋阴润肺,宁络止血。
方药:百合固金汤。 本方以百合、麦冬、玄参、生地、熟地滋阴清热,养肺生津;当归、白芍柔润养血;贝母、甘草肃肺化痰止咳。方中之桔梗其性开提,干咳血不利,在此直去。 可加白及、藕节、白茅根、茜草等止血,或合十灰散凉血止血。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,加阿胶、三七养血止血;潮热、颧红者,加青蒿、鳖甲、地骨皮、白薇等清退虚热;盗汗加糯稻根、浮小麦、五味子、牡蛎等收敛固涩。